善,是一種修養;行善,是畢生的修行。日行一善,德增一分。如果⼀個月發⼀次善心,⼀個善心,⼀分善念,只能是⼀分功德福報;那麼如果你每天發善心,則日日都有⼀分功德福報,一個月則能累積三十份功德福報。正可謂:“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秉持日行一善的動念,成全美好,收穫溫暖,功德無量,福慧綿長。
將自己的善心善行佈施於眾生,讓一切眾生能夠獲得安樂,同時也讓自己的福慧能夠得到增長,此便是⌈日行一善⌋的意義。一日佈施,即提起一個善念,行善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上下功夫,是啟動我們的覺照來使善念相續,連綿不斷。
《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修學佛法,無非就是要向佛陀學習,而大慈大悲的心也正是我們求成佛道的第一發心。《行願品》雲:“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行一善,日日提醒我們要發起慈悲救苦之心,漸而使得我們的慈悲心越發深重;日行一善,日日提醒我們要實踐喜舍佈施之行,漸而使得我們的慳貪心越發淺薄。人只要有善心,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
日行一善,培養善根,以具善器,善慧即起,惡趣自消,則苦海自離。日行一善行之於人,可使人自圓滿;行之於國、則可使國自太平;行於天下,則天下歸心,萬物同融,十方上下,連同一家。
第一期日行一善從2022年4月8日開始,善款將護持智明佛學入駐寺院所需,培植福報。以幫助法師們進行建寺安僧,扶貧救弱,賑濟時難等公益善行,“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智明佛學也充分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各界守望相助,全力以赴,將力行詮釋佛教慈善的大愛初心,懇請十方善信隨緣樂助,多種善因,福不唐捐,早結佛果!
寺院的每一處草木磚瓦,樓宇殿堂,佛像法器,無一不凝聚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彰顯著捐建寺院的每一位功德主的慈善與愛心,正是有了這無數個愛心人士的“舍”,才有了寺院這一方淨土,讓每一位與佛法有緣的生命也“得”以於此聽經聞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與昇華!
護持寺院建設,傳承佛教文化,利國利民,福蔭子孫;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佛教利益眾生,扶貧濟困,培德積福,是佛法的內在要求。扶貧助弱,既是愛心的體現,又是平等的關愛,佛教之所以非常熱衷於慈善事業,與佛法本身的理論要求是分不開的。
從佛法中的“緣起論”來說,緣起論是佛教對世界萬象產生原因與發生實質的論述,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依靠種種因緣和合而生,因緣聚,則事物生,因緣散,則事物滅。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任何一個事物都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都是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的。
一念慈悲心,相共行賑濟;一時所施行,樂為消萬難。佛經有雲:“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之變化。”
遭遇災難,我們當生起悲心,頭頭救拔,舉身赴難,予以救護。施資捐物,拯濟眾生,樂度有情。祈願三寶慈光,攝受苦難,撫慰罹難眾生,願逝者蒙佛力超拔,得生佛國淨土;願生者平安,明因識果,銷業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