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判攝大乘佛法有三個義理系統,分別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可知印順判教特點是以三個「唯」字──唯名、唯識和唯心作標示。
相對於此,太虛大師以法性空慧、法相唯識與法界圓覺來判攝,乃以「法」而引出法性、法相和法界各自的思想特色。而如印順所自述,大乘三系、三論是依太虛大乘之三宗說,兩者內容大體相同,只不過相對於太虛大師著重中國宗派,他則重於印度經論。
就三系對比三宗,大概「法界圓覺」與「真常唯心」是最大的差異,其它兩者都有相互對應之處,如皆提到性空與唯識;而「法界圓覺」與「真常唯心」之定名不同,也看出兩人對如來藏思想、本覺說或佛性論的不同立場。
「法界圓覺」,若依字面初步理解,或可為「遍滿法界之圓滿覺悟」,而這自是體現出佛法的最高理境,太虛即以此為佛法之根本以及大乘佛學特勝所在。然而印順卻未必如此認為,反而以「真常唯心」(多少)偏離佛教無常、無我的基本教說。
從印順導師所判的大乘三系名稱來看,虛妄唯識及性空唯名可說是明顯的「同義反覆」,虛妄所以唯識、唯識所以虛妄,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如幻似化、虛妄不實。相似的,性空所以唯名、唯名所以性空,一切假名安立所以無自性、空性。性空唯名與虛妄唯識之間,原初理趣其實是一致的。
可知,性空和唯名兩者是等義詞,虛妄與唯識亦然,或可說性空、虛妄是一「分析」概念,從空性可以分析出一切唯假名的主張,虛妄之幻化可分析出萬法唯識,猶如三角形概念中析解出三個角或180度一樣。
然而真常與唯心之間卻未必盡然,真常重於永恆性,意味著絕對不變、恆常不變,唯心所指為自性清淨心或如來藏心,而重於根源性、本質性,如此的真常與唯心是否合於初期佛教的根本教說,恐不無疑義。
除非有唯心而不真常的可能,如所謂「無常唯心」,依著「三法印」的核心原則而開演,否則「真常唯心」仍易於啟人疑竇,認為是否為「梵化」了的佛法。
而「無常唯心」大致近於虛妄唯識,其中的唯心固然是「唯(清淨)心所現」,但或可取「畢竟清淨」之意義詮解,如《大智度論》所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使之相應於性空的道理。只不過這樣的「無常唯心」不夠特別,恐難以引起絕大多數佛性論者的認同。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