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死了之後,多數要停3天到7天這樣才進行火化,因為人剛一斷氣時,神識(靈魂)依然還在身體裏,在這段時間,盡量不觸碰遺體或搬動遺體,因為剛往生時,神識是慢慢脫離軀殼,當你一觸碰遺體,或馬上處理屍體進行解剖、或馬上送入太平間冰櫃裡,身體種種器官雖然已經沒有活動,可是我們的神識依然還在,倘若馬上處理,這時亡靈的確會生起煩惱,若習氣非常重者,一念瞋心,必墮地獄;這是以佛教的角度去理解死後的階段。
但是在醫學的角度,人剛一斷氣,體內器官和組織已經失去活動,屍體就開始冰冷,並隨著外面的溫差開始發酵腐化,血液停止流動就開始產生瘀血、臉色無氣顯現蒼白,嘴唇、耳朵、指甲發黑手指僵硬。過一段時間,體內分泌開始腐化,血液、排泄物會從鼻子、口、眼睛、耳朵、肛門排泄出來,為了讓遺體不要快速腐化,醫院會將屍體進行解剖、將體內的脂肪、排泄物清除,進行施打馬爾福林,五官強力消毒,然後洗浴、送入冰櫃。待家屬認領遺體,並交由殯葬業者幫忙處理進行美化儀容的工作。
以世出世間兩者角度解析死後會有什麼變化及處理過程,所以趁在生時,勤修善業,發願往生淨土,等到臨臨終時,大善人必會預知時至,坐脱立亡,自在解脫。
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道:
「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
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
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這段論文指出帶著善念而死(「善心死」),與帶著惡念而死(「惡心死」)之不同。若臨終者能夠保持善念而死,臨終時身體就不會受到很大的痛苦,心裏也會見到可意的景象,能夠安樂而死。相反,懷著惡念、恐懼而亡,身、心就會受到極大痛苦,心裡恐怖景象現前,苦惱而死。
那麼,如何能夠做到「善心死」呢?唯有趁意識仍然明了清晰的時候(「明利心」的階段),想辦法使內心生起善念,才能做到帶著善心而死;能夠帶著善心而死,就能夠身、心安樂而死。這就是「善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