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成本 法師
認證法師
八關齋戒開示-十善業道經(一)  2024/1/4 ①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請放掌!

好,我們直接進入主題《十善業道經》,這部經在大正藏裡面稱為《十善業道經》,現在也有法師稱《佛說十善業道經》。這部經是在唐朝時期,由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法師所翻譯,于闐國是西域諸多國家之一。在現代的大概位置,大概是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端,以前原本是個佛教國家,據說也有存在千年以上,後來在公元1006年時被回教國家所滅。這是于闐國的部分。

再來是三藏法師的部分,三藏法師就是指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這本經是由實叉難陀三藏法師所翻譯,據說是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從于闐國請來翻譯經典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三藏法師所翻譯的諸多經典中有《華嚴經》《楞伽經》以及其他經典,也是很有名的法師。這翻譯出來的《華嚴經》我們現在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在漢土翻譯出來有三種版本,有四十卷的四十華嚴,有六十卷的六十華嚴,和這八十卷的八十華嚴。我們這裡不多作介紹,以後有因緣再作進一步說明。

再來就是說《十善業道經》經題,先說「經」,「經」是通題,「十善業道」是別題。經是佛金口所宣說的,佛經通常有五種人可以說,《大智度論》提到「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這「佛弟子」,指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等,菩薩說的也不少。「諸天」真的有悟到佛法,經過佛印可的也可以說,如釋提桓因善說般若,佛證無誤,也是佛法。「仙人」指一般修道的五通仙人,有通於佛法的也可以說,在佛世,經過佛印許的,等同佛說,佛滅後,就不可能了。「化人」是指變化人。佛、菩薩、聲聞、諸天,都能變化,仙人若有神通也能以變化人身形說法,如「觀佛三昧海經」提及變化人說法的情形,不論是佛子、天、仙、化人,只要經佛印許,都可說法。另外,我們常聽到的「戒經」,戒經是指律藏裡面的戒律律文,所有戒本也都可說是戒經。戒只有佛能說,其他人不能說,因為只有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而制戒,其他人不能。

再來我們說別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本經所說的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永離這十種惡法的造作,就是十善業道,這是以消極面來說已經如此,若加上積極面則是更好的。
惡法的造作就是惡業,惡業就是邪業,這十種邪業能夠令人墮入三惡道,所以三惡道又稱為邪道。永離這十種邪業造作,就是十善業道。

以上是經題部分簡單介紹,我們再來看經文的部分。古德講經是要順文分科,我們今天就簡單的跳過就好,因為我們的時間不是很長。

在東晉時期,道安法師開始將經文分成三分,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當時人們以為道安法師標新立異,後來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傳來漢土,才知道經本可以分成三分,即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經本分成這三分,古大德藕益大師則譬喻「序分」如人面,五官具存,可辨智愚忠奸,見序分能知道內容的大概。「正宗分」如身軀,五臟俱全,為經之要旨。「流通分」如手足,運行無礙,流傳後世他方。
先說序分。「序」為序頭,無序分不能進入正宗分,又分成通序、別序二種。
「通序」,通於諸經。大凡佛經的開頭,都會有『如是我聞…..』等經文,具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稱為「六成就」;這段文也叫「證信序」,舉出這六種成就來說,是證明經是佛金口宣說,值得大家深信。
「別序」,「別」為各別。在『如是我聞…』句文之後,每部經的發起因緣都不同,所以又稱為「發起序」,如《金剛經》是從佛托缽回園,洗足已,敷座而坐,須菩提請問作為發起。《法華經》是由佛放光,彌勒菩薩啟請,文殊菩薩回答作為發起。而本經十善業道經沒有發起序,只有證信序。我們就直接進入經文部分。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段經文就是「證信序」的部分,就是六種成就的部分。講經為何要講「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呢?原因有四個:
第一、遵佛遺囑:世尊在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時,阿那律尊者勸阿難趕緊把握時間,請教世尊問題?阿難回答說:「我心悲亂,無從問起」。阿那律尊者就教阿難提出四個問題問佛:
⑴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入滅後,以誰為師?
⑵佛在世時,依佛安住,佛滅度後,依何安住? 
⑶惡性比丘,如何治之? 
⑷佛說法四十九年,將來結集,經首應安何字,令人一見,就能辨別?
後來阿難終於靜下心來請教佛這四個問題?
佛回答:
(一)、以戒為師。戒為佛子之師,七眾弟子,必須持戒清淨,道業才能成就。
(二)、依四念處為住。
⑴觀身不淨。(觀自身、他身不淨的觀法。) 
⑵觀受是苦。(觀苦樂等感受,終究是苦。) 
⑶觀心無常。(心為眼耳鼻舌身意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為破常顛倒。) 
⑷觀法無我。(一切法皆因緣所生而無自性,然眾生顛倒,常於善、惡法中,妄計有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但善、惡法中,本就無我,若善法是我,則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則善法應無我。佛說這道理,是為了讓眾生知道因緣法本自性空的道理,所以教眾生觀法無我。) 
所以諸佛的法身慧命,最早是依據這四念處來修行而有的,若佛子能夠如此修行的話,佛的法身慧命也可以說是在佛子心中常住。

待續!
發佈於 2024-01-05 17:01 台湾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