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澳門的廟宇在歷史上,不但與小城共度興衰,也見證了天朝國運的起伏。普濟禪院已有 4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嵗月裡,就曾留下了明清交替亂世中明室義士的腳印。由觀音堂到普濟禪院建立期間,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正值明清鼎革之時,可以想像,明室中人,不服滿人管治,並期望有朝一日可以恢復明朝。因此,當滿清入關,不少人選擇遁入空門,寧願出家做和尚,也不遵從清朝的規矩,遺民逃禪也成為當時的一種風潮。也因此,嶺南佛門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據不完全統計,僅皈依在曹洞宗第三十四代傳人天然函昰座下的明代遺民,包括出家者和居士,就有 100 多人。
而遺民逃禪的風潮對嶺南佛門乃至澳門佛教均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正是明末清初的遺民僧,掀起了澳門佛教的第一次發展高潮。當時觀音堂也一度成為嶺南地區出家人聚居之地,不少僧人便是反清義士。如前所述的大汕和尚、天然和尚等。以至澳門的觀音堂成為不少遺民隱身之地。遺民僧中對澳門佛教影響最大的,首推石濂大汕,還有跡刪和尚、陳獨漉、屈翁山輩等,故而普濟禪院當時也被視為反清復明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