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救援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澳門從來就與中國共命運,當面對外敵入侵,當然奮起對抗。嶺南畫家在寺院振臂響起了抗戰救援的呼聲。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戰事開始,到 1937 年的“七七事變”,乃至 1945 年抗戰勝利,當時澳門在葡萄牙的管治下成為“中立區”,而作為華南地區唯一沒有發生戰事之緩衝地。然而澳門當然沒有置身事外,一方面作為避難之所,同時各界同胞在大後方也積極參與救援。當日本發動瘋狂轟炸,戰事禍及內地同胞,大批難民扶老攜幼,紛紛逃至澳門,原本人口在 1937 年的 15.7 萬,經過數年的難民潮,到 1944 年最高峰時達至 50 萬之多。面對大量難民陸續湧入澳門,收容安置成為社會難題,全靠官民合作,各方努力才得以解決。觀音堂作為一座寺廟,沒有避世,在時任住持慧因和尚的帶領下,積極響應,收容了不少文化界名人,令觀音堂成為澳門其中一個避戰的棲息地。 

  嶺南畫派宗師,也是曾是澳門同盟會老會員的高劍父,於 1938 年在廣州淪陷後偕同徒弟們來澳門,避居於普濟禪院,輾轉與從廣東來澳的國畫家關山月共聚於此。他們在澳門研習中國現代繪畫的新方向。當時澳門雖然避過了戰爭,然而交通幾乎斷絕,小城物資短缺,大眾生活艱苦。觀音堂的法師和各界人士一起,也承擔起救援的責任。他們共同創作了不少抗戰的宣傳作品,尤其是高劍父等文化界的書畫作者,創作書畫作品以作義賣,所得款項以支持前線。他們將國家命運與個人藝術生命緊密聯繫在一起。可見,普濟禪院與國運的起伏息息相關。

發佈於2022-05-15 14:47:20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