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授之二
釋常元
新加坡菩提閣&台灣廣修禪寺副住持

《六祖壇經》講授之二

釋常元/講述

惠能告別老母後,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

請問大家惠能從家裡去到湖北黃梅,距離有多遠嗎?

一千四百公里呢!不經三十餘日,走了一千四百公里,平均一天要走四十公里,這應該是馬拉松選手等級的腳程吧!

從此我們可以發現《壇經》的內容,有些可能不是事實,那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閱讀經典要這樣去考究的話,那是屬於學術範圍,那大概我們也不會繼續去讀這本經典作為功課了,因為這樣就不能夠生起信心,只把它當成研究。

很多人學佛想要找事實,但大家忽略了,歷史上的事實在修行層面來講,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反而是說,我們從經典中能學到什麼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上有很多悲劇產生,雖說都記載下來,但不讓歷史重演才是重點!至於過程是不是全真的?也已不能重來一次。

所以,看佛教經典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不要真的去計較它。不然,這部經典你馬上就看不下去了,因為你認為內容是假的。故我們是學習當中的精神,不是看它是不是事實。

惠能找到了弘忍大師,大師問他:「你是那裡人?來這裡做什麼?」

禪宗的故事中,很多開頭都是這樣問,這就好像我們寺廟來一個陌生人,我們也都會問說:「不好意思,請問你是從哪裡來?來這裡做什麼?」

惠能答說:「我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除了成佛以外,不想要求任何的東西。」

喔!雖然我們不是弘忍,但如果說我們也聽到這樣的答話,大概會覺得這個人是有些概念的。

弘忍又問:「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麼可以成佛阿?」

弘忍大師就嗆他啦!因為獦獠的意思是罵人的,罵人野蠻,古時候的「獦」就是打漁的獵人,「獠」就是蠻夷粗俗的人。

弘忍跟他說:「你這樣的野蠻人怎麼可以成佛啊?」

弘忍講話很是犀利的。可是弘忍大師會講這句話,大概是跟惠能先前的回話有關係,因為惠能很大膽的說他是來求成佛的,沒有其它所求,弘忍大師聽了應該知道,這不是一般人會講這樣的話,所以就繼續試探他一下,看惠能是不是真的有料?會不會被羞辱了就生氣?

開悟的人要試探弟子是容易的,兩三句話就知道弟子有沒有料了,比如羞辱你一下,你可能就失去恭敬心,或是情緒失控,那就知道這是表面功夫。

我們修行不要表面功夫,要實際能夠上人生的戰場,要用上去。比如自己從一間小公司離開,轉到大公司上班,那人家問上一間公司在哪裡?或者當著你的面鄙視之前上班的那間小公司,就好像比是自己的出生背景一樣,當下我們心裡感受怎樣?

我們身邊的親戚長輩,通常都會拿自己小孩的課業、事業,來跟其他人閒聊作比較,比如我的小孩子念哪一所大學阿!你小孩又念哪一所大學等等。如果我們在場可能會覺得被比較心裡很不是滋味,但這時候就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修行。

畢竟,惠能不是普通人,接著講了一段堪稱經典的話:「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跟和尚身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的佛性卻沒有差別。」

這段話一講出來,哇!真的不是普通人喔!惠能不但沒有被羞辱到,還說出了很棒的禪宗核心精神。

弘忍聽到後,本來還想跟他說些什麼,但旁邊有太多的人在,大概不方便繼續講,只好說:「這樣吧!你下去幫忙出坡工作。」

出坡是專業術語,在佛教裡的意思就是勞務工作。

那惠能聽完之後呢?還沒完!很犀利喔!

惠能又講:「告訴和尚,我的心中常有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所以不知道還要作什麼勞務?」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心中常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最好的福田,因此我還要作什麼勞務來種福田呢?哇!這太犀利了!

前面惠能曾提到:「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他辛苦老遠來到弘忍的寺院,是為了想要成佛的!反觀我們現代學佛的的人呢?無事不登三寶殿的原因,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更好一點是家庭的平安,再好一點是祈求世界和平。那麼這些祈求從修行面來講,都屬於身外之物,惠能求的是成佛之心!

我們到寺院求什麼?身外之物。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平常自己奔走道場,到底在求什麼?目的是什麼?是求一般世俗的福田、平安,還是真想求得佛法的利益。如果是想求名利,求自己擔任什麼義工組長,求自己是哪個法師的得力助手,求自己是寺院的大護法,捐了很多錢的名,怎麼我是大護法,進了寺廟沒人接待我?法師都沒有跟我開示關懷?法師沒有特別關懷我?或者為什麼你們這裡的光明燈是這樣點?其它寺院分院是那樣點?為什麼你們這裡收五千?其它地方只收三千?結果本來想來道場求法的人,最後都是在講是是非非而已。

這哪裡在佛法上了?所以我們是來求什麼?自己要反省一下!

惠能是難能可貴的求作佛阿!請問大家心中是否真的想成佛?常常我會問信眾說:「大家想不想成佛?」

通常得到的回應是:「成佛距離自己太遙遠了,所以不想!」

那請問,不想成佛那進入佛門做什麼?如果連想成佛都的心願都沒有表達,那學佛做什麼?所以大家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另外,有關「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在《雜阿含經》裡有個故事跟這個有關:某天佛著衣持缽入到村落乞食,經過了一個婆羅門的田地,婆羅門就是祭司,不同宗教的宗教師,當婆羅門看到佛陀時,就跟佛說:「佛陀!我們這些人要下田耕種才有食物吃,你也應該跟我們一樣來下田耕種,這樣才有的吃。」

這婆羅門也是很嗆耶!對不對?

但佛的回應切中要點,佛說:「其實我也是因為有耕田才有飯吃。」

但婆羅門就說;「我從來沒看過你耕田阿!我們耕田要插秧、挖土、鞭牛,我沒看過佛陀做這樣的事情。」

佛陀的回答非常透徹,說:

「我對於修行的信心,就如同播下田裡的種子。」

「我的苦行生活,就如同滋潤種子的雨水。」

「我的心中的智慧,就是牛背上用來拉犁(實踐)耕田的牛軛。」

「我的慚愧心,就是連接是牛軛(智慧)與犁(實踐)的轅。」

「我的正念,就是常自我內心觀照守御。」

「我是善於耕心田的人,所以我得到的是解脫輪迴的甘露果。」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耕田,將不再來受生死輪迴。」

佛陀藉著實際的耕田,比喻耕種心田更為重要,耕眼睛看的到的田,頂多有飯吃,若能耕心田才是最究竟的。當然有飯吃很重要,但是耕心田真的是最重要,比如說最近新聞常常報導說很多的東西不能吃,有毒!

那是因為什麼?因為心田沒有耕好,所以人才會種了有毒的東西,做了有毒的東西給人家吃,因此以心田是第一,事實上的那個田擺第二,佛陀說自己是耕的是心田!

所以,內心得到法喜快樂為食。這段故事可幫助我們更了解,惠能為什麼說:「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某天石鞏禪師在廚房裡,他的師父馬祖道一問他說:「你現在在做什麼?」

石鞏禪師說:「我在牧牛!」

馬祖禪師說:「你在廚房工作,怎麼說你在牧牛?」

石鞏禪師答:「當這頭牛,一要轉身躲到草裡面去,我就把馬上發現,並將牠的鼻孔拉回過來。」

馬祖禪師聽了,很滿意的說:「你這真的是在牧牛啊!」

請問大家聽得懂嗎?這是真的在牧牛嗎?這是實際的牛嗎?這是說在牧一頭「不受控制的心牛」,當這頭牛到處亂跑,也就是隨時起煩惱時,石鞏禪師一覺照就把牠拉回來,回到正念當下。

所以祖師大德常用這些比喻,從生活面比喻到心的層面,讓我們更了解佛法。

我們學佛的人,要常常聽一些譬喻,這樣子才可以跟現實生活結合,不然當有人問你有關佛法的道理,我們講不出來,或講出來人家都聽不懂,這樣眾生就無法得到利益,多聽一些譬喻,我們就可以講實際的生活的故事,從故事引喻到內心的層面。希望大家未來有機會跟人家分享佛法時,可以活用現實生活的例子。

發佈於2022-07-13 11:07:15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