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九)
作者 道厚法師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云天者,表法界中,法爾自然有如是不思議德用也,天者,自然義。皆言雲者,是隨緣義,表由行願力故,法如是故也。……行願力故,為緣起者,謂此供具色相顯然,智鑒無性,從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能現即行願:所現即供具,逈無所依,應用而來,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悲潤注法雨,益濟萬物,重重無盡,故有雲像焉。」
天,表示法界本來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德行作用。這裡的法界指心的本體,也就是一真法界。法爾如是就是自然就是這樣的意思。雲是代表隨因緣的意思,天上的雲飄來飄去的,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意思是隨因緣往來。又,雲是代表很多的意思,有時候滿天的雲重重疊疊,可以表示很多。隨著普賢菩薩的行願力因緣,就能顯現出這樣又多又莊嚴的供品。心一觀想就出現;供養結束,心就回歸真空理性,一切不從實體來,一切從空性來,所以能「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而且能夠具大悲心,以法雨滋潤眾生,利益有情。
即使我們凡夫還沒有證入法性,但這種供養的態度很好,很解脫,很能消除煩惱,就是與人之間有物品與佛法的供養、布施往來,都學習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一切從空性來;又向著空性去。有物品與佛法的供養、布施因緣出現,就歡喜做,做完就放下,自在捨,不計較、不求回報、不掛礙,相應般若智慧的無所求、無所得。這樣是既解脫,又福德無量。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諸菩薩常以種種塗香、燒香、華鬘、……水陸諸華,一切受用,一一皆成廣大雲海,為作事業故,供養諸如來,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果報。……奉瓶得寶瓶;進寶獲覺分,亦感寶莊嚴;由供莊嚴樹得莊嚴覺樹;奉幢得雨寶,能遍濟貧乏;供幡超勝幡;獻鈴眾歸敬,奉瓔獲嚴具,進鬘得寶冠,上華得佛容,如是一一皆獲勝報。」
【淺釋】這一段是說明用香、華鬘、……水中和陸地上的花,一切可以享用的物品,供養諸如來,廣大供養能得廣大和殊勝的果報。例如,供奉瓶得寶瓶;進寶獲得覺悟,也感得寶莊嚴;由供莊嚴樹得莊嚴覺樹;供奉幢得雨寶,能普遍救濟貧乏;供幡得殊勝幡;供獻鈴得到眾人歸順敬仰;供奉瓔珞獲得莊嚴器具;獻上華鬘(用花編成的頭冠),可以感召得佛頭上戴的寶冠,供花得佛容貌的果報。像這樣,誠心供養物品,每一種都能獲得殊勝果報。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菩薩修行如是供養之時,不礙上供養諸佛;熾然下濟含識,先作是念無邊有情漂淪六趣,由自心虛妄感種種果報,內懷佛性而不自知,實可愍傷,云何當救?即作是念,由我獻華鬘,得佛殊勝相。願回此功德成妙覺,華臺舒光遍照觸,警覺人天躭著欲境,報盡壽終,眾苦纏逼。願彼諸天菩提心敷榮,獲普賢常樂。」
【淺釋】這一段是說明菩薩修行供養諸佛時,心中具有慈悲的心念,悲憫無量無邊的眾生,漂流於六道輪迴,都是自己的妄念感召種種果報,自心本具珍貴佛性,而不自知,實在很令人憐憫哀傷。如何救度呢?心裡起下面的意念,藉由我供養諸佛華鬘,感得佛的殊勝相貌。願將這功德,回向成就妙覺(妙覺是佛的別名),坐花臺,放射光芒,照耀觸及眾生,警醒覺悟人道、天道眾生:貪戀執著五欲境界,果報、壽命將結束,身心有眾多苦,糾纏、逼迫不停。願那些天人,發菩提心,上求佛陀的覺悟之道,向下教化救度可憐眾生,菩提心大大開展,如花盛開,獲得普賢菩薩恆久快樂。
還有其他供品的修觀,例如,於《華嚴經行願品疏鈔》:「獻焚香時,當作是念:由我獻焚香,得佛無礙智,悅懌具端嚴,願回此香雲氛馥寒冰苦。……菩薩修燈供養時,當作是念由我獻燈明,獲智慧光明及清淨五眼,願為般若燈照曜阿修羅,永改矯誑心,恚癡好鬪諍;傍生鞭撻逼,互相害食噉,願得慈慧心,常生人天路。」意思就是燒香供養時,應當生起下面的心念:藉由我奉獻焚香供養,希望得佛無礙智,常常喜悅與具足端嚴,祈願回向這香雲芳香能夠解除寒冰地獄眾生的苦。菩薩修燈供養時,應當生起下面的心念:藉由我奉獻燈明,獲智慧光明及清淨五眼,祈願作為般若燈,照曜阿修羅,使令永遠改進矯誑心、瞋恚、愚癡和喜好鬪諍;畜生遭受鞭打的逼迫苦,互相殘害吃食的苦,祈願牠們得慈慧心,常常投生人道、天道。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一香一華等,又云:常稱理而成就者,即知經中所列皆以稱理,即一之多等也。修行者,但安心觀行,物物自多,皆遍佛也。故尋常云: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
【淺釋】澄觀大師說,一香一華等供養都是契合本性理體而成就,所作合乎心的理體,也就是佛性。事相契合本性理體,就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例如:平常於佛前上香,恭恭敬敬站在佛前,手舉香齊眉,意思是與眉毛一樣高,然後運心作觀想:「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這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擴大我們的心能遍一切,這是修學《華嚴經》的心法。
《新華嚴經論.入法界品》說:「以一小器所施飲食,遍周無限眾生皆充飽者,明器雖量小,約以法界施智入因陀羅門,小含無盡。又加法界智、願力廣大之心,以一微塵許之食,令十方一切所生眾生食之充足。元來不減毫末,以一微塵許之食,即法界量,無裏、外、中邊限所礙故。」這意思是法界智再加上法界智的願力廣大,即使像一微塵般大小的食物,都能使令十方一切眾生吃飽,因為一微塵般大小的食物就是法界量,不被限制、障礙,這已經達到事事無礙法界。學習《普賢行願品》,要學習展開自己的心量能夠廣大無邊際。如果心量老是畫地自限,就一直停留在凡夫,如古代高僧大德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淺釋】前面用香、花、燈等供養都是世間物品,稱作財供養,如果沒有修心,所得福報很有限,而且是有漏,福報用完就墮落受苦。關於法供養,一切供養中,修行法供養是最佳的,法供養就是把佛法用在自身的身、口、意上,踏實實踐,只有這樣才可以成佛,所以,福慧盡未來際,無窮盡。怎樣是法供養呢?如經文列明七種修行,都是法供養。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說:「如說修行供養者,《智度論》云:『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淨也。』又如《大法句經》云:『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又云:『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淺釋】「如說修行」就如佛所說修行,才真正得佛法利益。如果不實際修持,只是閱讀佛書,如同看食譜,沒有吃到食物,不得佛法利益。只有實修,身心才會清淨。佛法不是靠嘴巴說,背了一大堆,沒有實修,還不如聽聞一句,然後認真修行。佛是從修行來的,如果能修行,就完成了供養佛。
有一首佛偈能總結佛法的要點,是娑婆世界過去七佛的共同教誡,那是《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教導諸惡不作,就應斷惡,即使小惡也要斷除;眾善奉行,就應行善,即使小善也要行。去除內心貪、瞋、癡等不清淨是「自淨其意」,所以心無染著,行十善業,是佛教修行的要點。
(待續)
刊登於《慈雲》雜誌第554期111年九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