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得圓通的原因
誠因法師
法師


【念佛得圓通的原因】

      諸上善人!我們克期取證一心不亂的佛七,‍‍第一天即將圓滿。‍‍我們用了6支香,後面還剩下35支香。‍‍我們今天用功的方法最主要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來求證一心不亂、念佛三昧。這個是什麼道理呢?‍‍其實這樣的一個因果,它是一個佛法界的因果,‍‍我們是需要有傳承的,不然我們凡夫是很難瞭解‍‍這樣的一個因果。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這樣子的一個方法,其實他也是從古佛那個地方得來的。‍‍‍‍在《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描述,無量劫之前有十二如來相繼的出世,‍‍最後的這尊佛叫超日月光如來,教導他念佛三昧的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

‍‍      為什麼能得三昧?得念佛三昧?‍‍他先舉出兩個比喻。

‍‍      第一個比喻是兩個人的比喻。‍‍講到「一」人「專」「‍‍憶」,一人專忘。」‍‍一個人(某甲)專門憶念某乙,另外某乙從來不憶念某甲。那會產生什麼樣的一個因果?‍‍‍「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逢」,兩個人遇在一起了,甲跟乙遇在一起了;「若逢不逢」,就‍‍好像沒有遇到。就好像我們去火車站,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可是這些人我們從來沒有憶念過,不認識的人我們沒有憶念他。‍‍「若逢」,雖然遇到了,可是回來母親說你遇到誰了?‍‍都沒有印象。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縱使看到了等於沒有看到。‍‍‍‍這個比喻,甲就是佛陀,他不斷的憶念我們;那‍‍我們不憶念佛陀,所以縱使佛祂是法界藏身,‍‍我們在念佛的時候,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了,可是我們不憶念祂,「‍‍若逢不逢」,縱使他在我們眼前,我們感覺是沒有遇到的。‍‍雖然祂在眼前,可是我們感覺是沒有遇到。縱使看到了,「或見非見」,‍‍看到就等於沒有看到,是這種境界。‍‍這個是彼此之間沒有互相憶念的時候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情形。‍‍‍‍這個就是為什麼佛陀已經成佛十劫了,‍‍祂念念的要度化我們,可是我們還在這邊流轉的一個原因。

‍‍‍‍      第二種情形「二人相憶」。‍‍甲憶念乙,乙也憶念甲;佛陀憶念我們,我們也憶念佛陀。「‍‍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彼此越憶念越深刻,越憶念越深刻。當然佛陀他是‍‍不斷的憶念我們,那我們現在打佛七「都攝六根」,一支香一支香的來憶念佛陀;「二憶念深」,乃至於‍‍生生世世,如同「形影」,「不相違遠。」‍‍就像身形跟影子「‍‍不相乖異」,身形跟影子不會差太多,你‍‍長的這個樣子,那這個影子照出來就是這個樣子。‍‍就是我們不斷的憶念佛陀之後,‍‍我們的那個樣子就慢慢跟佛陀會差不多,‍‍慢慢的接近、慢慢的接近了。

       ‍‍其實佛法傳承到現在,我們從書本上,這些‍‍傳記、這些經教的一個傳承,我們就感覺到一代不如一代。古德‍‍他們受持的佛法,到現在大家因為內心有煩惱有執著,所以‍‍就好像牛奶摻的乳,到後面變成是‍‍水摻了幾滴牛奶,法的味道跟‍‍佛陀講法的時候差很多很多了。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挽回。‍‍可是我們想解脫怎麼辦?跟佛陀差那麼遠,‍‍怎麼得到解脫?‍‍我們就好好的「都攝六根」,如同形影,「不相違遠」,‍‍佛陀的身形跟我們現出來的影子‍‍「不相乖異」,兩個不會差太多了。我們就直接的念佛,‍‍把佛陀的果地覺當我們因地心,「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慢慢地就跟佛陀接近了,不會因為時空的關係,‍‍我們遠離佛陀了。‍‍這個是講到我們這樣「都攝六根」能得到「念佛三昧」。就是‍‍我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我們在憶念佛陀,我們就會跟佛陀接近了,‍‍你就因此而得到念佛三昧。這是第一個比喻。

‍‍      第二個比喻講到母子的比喻。「十方如來,如母憶子。」佛陀祂憶念我們就好像母親在憶念獨生子一樣。「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可是做兒子的,他從來不體會母親的這一份悲心,母親慈悲憶念我們(又)能產生什麼作用呢?‍‍我們還是在六道裡面輪回,受無盡的苦,‍‍這是我們的一個境界,「子若逃逝」,不理會佛陀‍‍這樣的一個教化。那現在我們受無盡的苦,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了,「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憶念母親的時候,「如母憶子」,好像母親在憶念兒子那樣的懇切。‍‍這會怎麼樣呢?「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親跟兒子,「歷生」就是一生跟一生,我們這個生命很快就會結束,‍‍可是下輩子再來,一生又一生的,「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兩個不會差太遠,會很接近,會不斷的‍‍做眷屬的。

      好像‍‍在佛經裡面描述,像《楞嚴經》,‍摩登伽女跟阿難尊者,就是五百世的夫妻。乃至於世尊跟耶輸陀羅也是多生多劫的夫妻。‍‍為什麼會這樣呢?彼此憶念,就很接近。這個‍‍世間如此,那我們現在憶念佛陀,我們就跟佛陀很接近了,‍‍很接近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做他的眷屬,容易得到他的一個超薦超拔。這個是講到‍‍兩人的比喻,兩人互相的憶念,乃至於母子互相的憶念,我們跟佛陀‍‍就越來越接近,跟佛陀長得越來越一樣了。‍‍‍‍

      後面這個是法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眾生心」,假若‍‍眾生的這念心不去攀緣五欲紅塵,‍‍他反過來憶佛念佛,‍‍‍‍當然,憶佛——「佛者覺也」,就是說簡單的用我們現在的‍‍這個持名念佛,我們深信切願‍‍,這一念覺悟的心——深信切願就是一種覺悟的心,其實就是憶佛了;‍‍然後來執持這個名號,其實這個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現前就能見佛了,你就在我們這個大殿裡面,好好的‍‍念佛拜佛、念佛拜佛,那些昏沉掉舉慢慢的脫落了,‍‍你看到眼前的就不是佛像了,他是真佛。大勢至菩薩這樣告訴我們。

      我看在《歸敬儀》裡面道宣律祖也是這樣講的。‍‍說我們至誠懇切的拜,不斷地禮拜之後,你就能夠‍‍見到真佛了。‍‍當我們見到真佛的時候,那種對佛陀的皈依‍‍就不一樣了,那種信願就格外的堅定了。當然這樣子見佛的情形,佛陀祂是一切智者,他什麼時間讓我們見到,‍‍他也會考慮到我們的因緣,總之我們就好好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我們就可能見佛,現生就見佛,「現前當來」,「當來」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佛陀就現前,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其他的方便,你就好好的‍‍用覺悟的心來念佛拜佛,「深信切願,執持名號」,不假其他的方便,這個‍‍心就打開了。心打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真如本性,‍‍這念清淨心上面很多的我執、法執,很多的煩惱障、業障、報障,就鬆脫了,‍‍本性的光明就開顯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後面舉比喻,說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染香人就是做香的,做香是什麼境界我們可能不知道的。‍‍‍‍譬如說我們在大殿裡面,大殿點的是高貴的沉香,‍‍早上點、中午點、晚上點,我們就在大殿裡面這樣‍‍熏,不斷地熏,其實就像「染香人,身有香氣」,你回到寮房,衣服一脫下來,它就有這種沉香的一個味道。‍‍我們現在在佛堂當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染什麼香呢?‍‍染這個佛香,‍‍我們不斷的就這樣念、不斷的拜,雖然我們的心是凡夫的心,你感覺還是凡夫的心,‍‍可是就在這一次一次的這種薰陶當中,我們身心‍‍就染有佛的香氣了。就好像冬瓜它慢慢的長,我們感覺不出它的‍‍改變,可是它是不斷在改變當中。

      我們的身心,這樣不斷的‍‍念佛、拜佛,其實就在不斷地轉變,「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名香光莊嚴」了。‍‍‍‍當然未來我們見佛的時候,我們往生成就淨業的時候,這個‍‍果報才會顯現出來。可是當下你在念佛的時候,這個因地當下就種下去了,‍‍當下你就變成佛法界,轉成佛法界,不斷地轉、不斷地轉、不斷地轉。

      ‍‍所以大家要有這樣的一個信心,「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常常這樣想,‍‍有時候念得沒有味道的時候,稍微提示一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名香光莊嚴」,我們把‍‍菩薩教導我們的這些法語這樣子憶念一下,內心的那種疲憊,內心的那種不耐煩呐,就容易鬆脫了。

      諸上善人,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念、誦、聽!

     ~淨律學佛院 上誠下因法師~






發佈於2022-10-07 17:37:12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