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與智慧
阿贊耀
認證法師

阿贊耀開示:快樂與智慧

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 其目的在於智慧和解脫,而佛教所說的智慧是減法的智慧。 因為是以捨為進,捨是智慧的相。 你越有智慧,就越會捨,越丟得多。 而佛教修行的步驟——布施、持戒、修定、智慧、解脫...... 其實都是一個捨的過程。

布施,是捨去對物質的執著。 目的就是給出去,用心去付出,心會得到力量和滿足。 它增進的是戒,可以幫助進入持戒階段的修行。

持戒,捨的是不善的身和口的行為,也就是行為上和語言上的不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五戒。 五戒是所有戒律的基礎,是生而為人的道德底線。 借著捨棄這些行為和語言上不好的習慣,讓心得到力量,心會很光明。 而這個力量也會進一步推動修定。

修定,捨棄的是不善的意業,在禪修里叫做五蓋,即以欲貪為首的五種禪修障礙。 當我們捨棄了五蓋,心也會進一步得到力量,這就是禪定的力量。 心歸一,五蓋障礙得以去除,就像鏡子被擦乾淨一樣,就可以如實進行觀察。 所以定增進慧,對下一步的智慧有説明。

智慧,捨棄的是無明,就是錯誤的見解、理念。 在修慧的過程中,反思和審視以往的價值觀,重新改寫,慢慢捨棄,去除無明邪見。 這種智慧會帶來解脫。

解脫,就是捨棄輪迴,沒有東西再繼續做了,因為解脫就是最高的目的了。

佛教也是一個快樂的宗教。 苦的消除就等同於快樂的增加,是一種減法之樂。 我們在修行裡得到的快樂,並不是世間的快樂,它是透過捨來得。

布施,是捨棄物質,得到了什麼? 助人之樂。 就是捨掉自我中心的框框,把自己的一些精力放在幫助別人身上,這樣會得到快樂。

持戒,是捨掉惡的身口,得到的是無咎之樂。 因為沒有做錯事,所以問心無愧,內心會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就是快樂。

修定,是捨棄五蓋,得到的是禪定之樂。

智慧,是捨棄無明,得到的是破妄之樂。 妄就是妄想、妄心,就是邪見和無明。 智慧帶給我們的快樂,不是感官上的快樂或舒服,而是看破了以前執著的虛幻性,心得到了釋放、自在和快樂,這就是智慧帶給我們的快樂。

最後,解脫輪迴,帶來的就是涅槃之樂,是貪嗔痴的完全止息。

所以,整個修行過程都是以捨為得。 佛教所追求的,既不是感官快樂,也不是稱讚、名譽、地位等的世間快樂,而是我所說的“減法之樂” ——在施、戒、定、慧、解脫這些過程中,得到的都是超越世間層次的快樂。 我們要福慧雙修,也就是快樂和智慧一起去修、去累積。



發佈於2022-12-01 12:24:02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