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一)-第四懺悔業障
道厚法師
認證法師

《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一)

                                                

    也要培養慈悲心,因自己受生命無常的苦,而體會到眾生也同受這種苦,願意幫助眾生解除痛苦,給予眾生溫暖快樂,就是慈悲心,慈悲的意思就是與樂拔苦。修行人懷著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實際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眾生,一切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從一舉一動做起,從內心做起自利利他事業,才能漸漸消除生命的障礙。法供養可以讓自己反省學佛與修行的真正意義,只有法供養,自己的修行才能建立起來。如果常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能漸漸走向正確的修行道路。

八、總結無盡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 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淺釋】虛空界,就是整個太虛空,所有世間皆在虛空內。盡法界、虛空界等表示供養的佛與菩薩數目多到無量。普賢菩薩供養了「所有盡法界、盡虛空界」諸佛世界的佛,「盡法界」,就是窮盡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與萬事萬物之界。「盡虛空界」,就是窮盡虛空界。普賢菩薩以他的法力,於自己身前,現出無窮無盡的佛來;也在無窮無盡的佛前,現出無窮無盡的普賢菩薩的身相來。因為普賢菩薩的法力,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性,不被煩惱蓋覆,完全顯露,就能如此。

    這一段「虛空界盡到我供乃盡。」這是假設的口氣,就是說虛空的世界如果窮盡了,我的供養也就可以停止了。「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因為虛空界不會窮盡,所以我供養諸佛,無限供養,不會窮盡,這是長遠心。「乃至煩惱不可盡故」,依照前面大願的文是「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甚至於要到眾生界窮盡,眾生的業窮盡了,眾生的煩惱窮盡了,我的供養才停止。眾生是苦果報,因為眾生有煩惱,才造業,受眾生的苦果。但是「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供養無有窮盡。」可是眾生界不會盡,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都不會盡,所以我的供養也沒有窮盡。普賢菩薩就是發這樣地長遠心,廣修供養。這主要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心在供養,所以能這樣無有窮盡、無間斷、無有疲厭。

    於《普賢行願品親聞記》中,慈舟大師說:「禮敬無間、乃普賢菩薩由大悲心故,代眾生禮拜,而發無盡行願,念念相續,三業無有疲厭,豎說禮敬諸佛之行願無有窮盡。此禮敬一行,既無間斷之時,餘九行願,即不暇行矣。況一一皆曰念念相續,云何通?蓋以一行即一切行,互攝互融故,如前一門具十中說。又者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同一法身,眾生界無有盡故,念念中皆有拜佛之眾生,同一法身故。眾生拜即是我拜,又是隨喜功德之義,故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第四大願懺除業障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解釋名稱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懺者,梵音,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說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除惡業障成淨戒善,是故文中偏名懺業。……《鈔》除惡業障至懺業者,此即懺意及懺益也。然準小乘宗及大乘中,事懺則所造惡業是現、生、後三報中,時定,或報不定,遇緣可轉者,爾乃得除,如造重惡定在生報中受,但報是可轉,今懺悔上善之業,必感善報,亦在生時,但善業強故奪惡不受,以時定故,同是一時,故得相排。以報不定,一差永差,終即不受。若圓宗懺,必須理事具足故,一時清淨。又懺業有三:一伏業懺:伏令不生;二轉業懺:願於今身,常不入惡道受;三滅業懺:罪如暗室,懺悔如燈,不以暗多時,能拒燈也。於中一、二事也;第三理也。」

【淺釋】「懺」,梵語,完整聲音翻譯是懺摩,翻成中國話叫悔過,如果分別解釋,懺是發露以前所造的罪業;悔是把以前的罪業改過,以後不再犯。為了除去惡業障成為清淨戒善,所以說懺除業障。

   「除惡業障至懺業」這段文說明懺悔的意義及懺悔的益處。依據小乘宗及大乘中,事懺的話,那麼所造惡業是現報、生報、後報的三報當中,現報是這一生造,這一生受;生報是這一生造,下一生受;後報是這一生造,第三世以後受報。感招果報的時間一定,或者果報不定,遇到可轉變的緣,那報才能消除,例如造重惡一定在下一生受報,但報是可轉,現在懺悔,這是上善的業,一定感善報,也是在下一生受報,但因為善業強,所以,使惡果不受。因為時間一定,同樣是下一生,所以能夠相排,善的果報強,就排除惡的。因為果報不一定要受,一排除就永遠排除,到最後,都不用受。如果圓宗的懺悔,必須理事具足的緣故,當下一時全清淨。又懺業有三種:一伏業懺:伏住業報,使令不生;二轉業懺:願於今身,常不入惡道受;三滅業懺:罪業如同黑暗的屋室,懺悔如同燈,不因黑暗多、時間久,就能拒斥燈的照射。上面三者當中,一、二,是事懺;第三是理懺。

二、解釋三障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三障者……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障,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懺悔,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塵勞皆悉清淨。」

【淺釋】經論上,常常提到三障,一般做完誦經等功課,也會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三障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者都與業力相關,業力居中,舉一個就包括前後兩個,所以稱作懺除業障。業力的「業」本來是「作業」或「行為」的意思,身、口、意三業造作當下,就會在心留下一種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會驅策、迫使將來再去作類似的事,而且會感招果報出現。三種根本的煩惱是貪瞋癡,貪煩惱重的人,是過去習慣於境起貪心;瞋心重的人,因過去習慣對人事物不滿,生起瞋心。煩惱習氣發動身、口、意去造作,就形成惡業,有惡業力,因緣成熟,就有惡果報出現。煩惱障、業障、報障會障礙成就佛道,和人天殊勝美妙的好事。

(一)、先懺煩惱障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煩惱故,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今日先懺煩惱,然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責,名此煩惱以為怨家,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名此煩惱以為劫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名此煩惱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煩惱以為覊鏁,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淺釋】煩惱障、業障、報障互相為因果。由於貪瞋癡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造作惡業;由於惡業因緣故,得苦果。諸佛菩薩是已經證入真如理法的聖人,經常呵責煩惱,稱煩惱是怨家,能斷眾生法身慧命的緣故;稱煩惱為劫賊,能搶劫偷走眾生種種善法的緣故;稱煩惱為大水洶湧的急流,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的緣故;也稱煩惱以為覊鏁,「鏁」古代同「鎖」,這裡的意思是煩惱如同拘束、牽絆眾生的鎖,能把眾生綁在生死牢獄,無法出離,長期輪迴於六道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眾生以卵生、胎生、溼生、化生這四種方式出生;惡業無窮盡,苦果不止息,應當知道都是煩惱所生的不良後果。

(二)、次懺業障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次懺業障,總云:所以六道感報不同,當知皆是業力所作。……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淺釋】次懺業障,總體來說,六道輪迴感報不同,都是業力造成的。懺悔業障,目的懺除十惡業,身體造作的殺、盜、淫三種;口業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三種:貪慾、瞋恚、邪見。最重的惡業是墮入地獄的因;中等的惡業是畜生因;比較輕的是餓鬼因。因為十惡業如果投生為人的果報,都引用出來,會佔很大篇幅,所以下面自偷盜以後的果報省略,直接白話寫出。原文句型與殺生同,都是先寫「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然後寫「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有的經論會加上「如果從三惡道出來」,投生為人的二種果報:

1. 過去生或今生殺生過多的眾生,這一生壽命很短,很多疾病。

2. 常偷盜的人果報是很貧窮,常缺錢,不能自在用錢。

3. 行邪淫,就是正式夫婦以外,與其他一切眾生行淫,邪淫感得的果報是夫妻關係不美滿,丈夫或妻子彼此不忠誠,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終身伴侶。

4. 口業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1)妄語:欺騙別人,說謊話。二種果報:會常常被別人欺騙,被別人譭謗。

(2)兩舌:說挑撥是非、破壞別人感情的話,二種果報:眷屬不和,親族間很多惡事。

(3)惡口:用粗暴的話罵人,常惡口的人,二種果報:常常被罵,常常引來爭執與訴訟。

(4)綺語:不論語言文字,提倡縱慾或有傷風敗俗的影響。二種果報:常常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表達不明楚。

5. 意業三種:貪慾、瞋恚、邪見    

(1)貪慾之罪,得二種果報:心不知足;多欲望不滿足。

(2)瞋恚之罪,得二種果報:常被別人找他爭論;常被別人之所觸惱傷害。

(3)邪見之罪,得二種果報:生邪見家;心諂曲不正直。

    十惡業道會引生上述那麼多的苦果,那些也讓我們了解,無人能在世間佔便宜的,當你詐騙別人的錢,拿了多少,就要還多少,想想未來要償還非常多人錢,而且果報又是貧窮,一定非常苦。不想受苦果,於造因時,要心生害怕,不敢放縱自己造惡業。古有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如果常常發願受持佛陀制定的四種根本戒法,可以讓自己有堅定的心,遇到惡緣,不會造十惡業。四種根本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再加一條不飲酒戒,就是五戒,第五條若犯,喝酒亂性,容易犯前面四條。守五戒可以感得人身的果報,每一條戒都有五位護法善神。如果犯了要常懺悔,不再犯,而且要積極行善,善業強,引善果的力量也強,也會有諸多護法善神,常在身邊守護。有位非常喜愛行善、積功累德的修行人,告訴我,有一次,他去山區濟貧,於地面邊緣踩空,差點掉入山谷,結果是有護法神,把他的腳推住,讓他站在穩定的地方,救了他一命。

以上刊登於111年《慈雲雜誌》11月號

(待續)             作者:道厚法師

發佈於2022-12-12 14:52:51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