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观摩与学习------了解关爱与照顾
慧光法師
認證法師

当新生命的呱呱坠地时,带给父母的是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得到亲人的祝福与欢迎,社会也为他们的到来注入了无比的力量,设计了许多基金计划来鼓励家长们对抚育子女的信心,共同朔照一一的未来社会栋梁。然而,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又有多少人去注意这生命曾赋予的力量?如今又给予他多少的关爱?


缘起

2007中旬,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到台湾参观了台大医院安宁缓和病房,看到几位法师以专业稳健、轻快的步伐穿梭在末期病人病房间。经法师的解释,让我们观摩的一行人了解什么是安宁关爱和照顾,了解到安宁缓和病房是什么一回事?

穿梭在病房间的法师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临床宗教师,她们是与医疗团队一起负责照顾病人的神圣任务。缘结於此,回国后,与几位常有互动的法师进行交流,正当大家踌躇莫展之时,喜闻提倡佛教临床宗教师培训的灵魂人物陈庆余教授应我国卫生部之邀来新开会。经联系商量后,得双林寺住持惟严法师的支持下,在无海报宣传仓促的两个星期里,就在双林寺讲堂开了两场由陈教授及宗惇法师说明会,每场近三百余人。2008年,我们请本地及中国法师与医师开了相关的课程;之后,台湾莲花基金会又给我们办了25小时的安宁疗护初阶课程,出席率高大99.9%。由于大家对这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促使我们决定亲自赴台取经。经陈庆余教授的推荐及台湾临床佛学会研究协会的安排策划下,我们四位比丘尼,一位安宁缓和医疗工作者,前往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安宁缓和病房实习两周。


实习过程

到了台湾,马上进入忙碌的实际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临床宗教师的训练是把医学理论与佛法结合,运用在照顾病人的实际工作上。课程分为四方面:


一、理论课程方面

包括临床实习要点、个案记录、工作要求:

1:从医师角度看临床佛教宗教师

2:从护理师角度看临床佛教宗教师

3:护理长分析临终者的身心状况

4:临床佛学简介、临床佛学的五蕴、十二因缘法

6:临床法师与志工、

7:缓和医疗社共与哀伤辅导。


二、研习方面

召开病房会议、关怀病者与家属、医疗人员共查访、病房会议报告、个案详尽分析报告、视讯会议。此外,还有参访相关的团体机构。


三、临床实习方面

最担心的是各案分析与评估报告。对着那些身心症状评估表、临床宗教师家属感应观察表、灵性照顾进行历摘要、灵性照顾出院病历摘要、灵性照顾往生病历摘要、法门疗效观察表、身受心法记录表等,真有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之感。

姚建安医生查房探病时,都是充满无限的慈悲心。“抱歉!要您这么辛苦,我们会尽量努力让您会更多的舒适,更好的生活品质”。他除了要做指导工作外,还要与医护人员沟通,而其他年轻医生也是温文有礼,面带菩萨相地进入病房。

病房中看到不少口腔癌的病者,每天要替他们换药清理,这类工作必须靠具足备强大爱心与细心的护理师,而临床宗教师缺是负起灵性照顾的部分,通过各种报告表格的内容完成各项任务,有时还要都绘本故事来启发病者的心灵。而众多的社工还要支援处理病者与家属的需求,协助完成病者的心愿。另一方面,社工要为医疗人员与病者或家属塔桥梁,每周两次还提供午餐结缘,这是我们少见的现象。


四、关怀病人及家属方面

要掌握时间与病者沟通,这是与生命抢时间的艰难工作。有些病者已经痛苦不堪,根本不想开口,只好转向家属的对话。这真是要看个人的说话技巧与艺术。因为有些家属未必接受法师的形象,我们只好等待恰当时候再沟通。佛法说:众生必须要有善根福德因缘才能与佛法相应。虽然这句话安了我们的心,但是经常出现不如意的效果,使我们产生挫折感。有时病者会很希望看到法师,有时当病人入住时,家属很担心,态度较不友善,但过后自己回来找法师详谈,提出一些心理的担忧,这时临床宗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智慧,与人对话中,找出自己或对方的盲点,千万不能只在自己一方的投药(开示)。

有些病人来时中气十足,神志清醒,对答如流,忆往过去前因后果历历分明,然而也许他就会在不到十二小时中撤手尘寰,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位89岁的化学工程师。他从我对宗教无兴趣,谈到最后,他丢了一句:我真是佩服你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从老远跑来照顾将要死的人,你们就像活菩萨。虽然是一句活,却使我感到惭愧!这个案让我 耿耿于怀,常会怪责自己没有善巧引导他或及时让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前得到佛法的讯息。

向陈教授时报告这个案时,他竟然说:“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你就是佛拉!”当头棒渴,了然是这么一回事。

接触病人与家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同时上了许多自我成长的课程。它需要智慧与方便,需要一颗柔软的慈悲心,需要一双聆听的耳朵,需要缘分的相应。

病房中,呈现了许多的人生百态,感受了许多有趣的人生故事,面对各个不同病因的病患者,虽然有无限唏嘘,不尽自问是业力的牵引,抑或放不下?为什么走到生命尽头时,想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竟然是哪麽的不容易?但这些情景又让我深信宗教的力量是能抚平许多心灵伤口的最大原动力。

陈教授经常对我们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是佛给我们定心的力量。不是病者无觉性,只是自己执著,无法放下己见,不能体会病者的需求,所以不能有所感应和体征。哇!又是一棒铿锵有力的钟声,深入五脏肺腑。



课程感想

每位讲师所提供的内容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尽量配合我们的需求,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临床宗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使我们透过课程与实习,理解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角色,在医疗团队中鲜明的角色与重要性。

陈庆余教授以精湛的佛学智慧,在第一堂课,开宗明义地说明:佛教是以度生老病死为目的,医学是从人体的子宫开始至生命的最后一口气的研究与关心,两者目标是一致的。

陈教授分析说,有些人对临床产生恐惧现象,出现抗拒或逃避。他以十二因缘的因果观来说明人的身心病因。

例如:“触”而不受不取则爱灭;“爱”而不取则有灭,才能放;“取”过度就会与人打架;“有”过度不放,就会痴。这些疾病早期不处理好,找不出病因,就会转向病态,又由混合的病因,产生另一个病果,如此病因病果辗转不息,祸害无穷;正如生死恐惧若不提早或及时处理,才是最大的悲伤。

陈教授对佛法的理念是很坚定的。他说:没有不能改变的业,就如没有不能突破的障碍;多重的疾病,不能用疾病的观点来看,应该往自主功能的取向去努力,因为众生生命非无机会的取向,所以每个人要保持正念,正念的潜力是无穷的,因此医学与佛法的结合才是应有的治疗方针,要使病者发挥最大的佛性潜能才是临床佛学的作用。

他结论时说:

1:结合医学与佛学,促进临床佛教宗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安宁缓和医疗及生命教育。佛法之五蕴十二因缘法既可自觉、亦或觉他;既可己度、亦可度人。

2:丛临床佛学的观点,全人照顾是方便、五蕴皆空为究竟, 两者的结合,才能构成安宁缓和医疗表里的意涵。这是佛法摄万法的明证及真义所在。

3:临床佛学乃从五蕴之本质为空,从无常与无我之体验下 手,感应证悟理解佛法,迈向成佛解脱之道,成就医学四目标。健康、快乐、尊严、智慧。

陈教授多次强调“医疗靈性照顾”,“靈”字,是一个很象形的文字。天不降雨,一个人两膝跪地,桌上摆了祭品,向天祷告祈求。这就是把无形发展成有形,祈祷、感

应,是与上天的对话,是人天感应的表法,是人类内在心智感应的本性,并非西方文化的精灵之意。

因此,医学与佛学的结合就是要引领正法的感应、证悟与理解能力,是一种生命力量,心智成熟的表现。所以每个人的努力应该是无止境的,是人生努力的目标。否则,人若无此力量,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念头及自我尊严的丧失感。

陈教授的几堂课,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终身难忘,受用无穷。课程内容都是以医学结合佛法的观点作诠释。


期望

1:但愿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的灵性照顾,及佛教临床宗教师的专业培训能很快的遍地开花。如此宝贵的理念既然先结缘在新加坡,更期待有识者,有心者能发心推动台新的合作因缘,使其充满人性的病房照顾模式尽快落实本地,裨益人群,其功德又何逊失与其它的慈善事业?

2:祝愿佛教临床安宁关怀不但能走入安宁缓和病房,更能自在的步入其他所需的病房。当然需要更多人献身承当入来的家业。正如陈教授期望---让临床佛学的生死智慧走出医院,走向每个人的生活道场。


结语

是的,根据华严经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但愿佛菩萨慈悲与智慧的力量能融化刚强众生的自负、唤醒众生的惰性与愚痴,感应苦难中祈求祷告的众生,让芸芸众生在佛光的照耀下身心平安,福慧无量;让一期生命尽头者,勇敢面对生命的止息,迈向无限光明生命的前程。

發佈於2022-12-16 19:14:34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