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欲有不同的程度,離開了感官享受,就是色界的禪定之樂;離開了對色相的黏著,就是無色之樂;而離開了對相的執著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離開了對五蘊的抓取。雖然我們還沒有達到山的巔峰,但是我們在提升的過程中,會理解為什麼佛教讓我們去明白苦,去滅苦;為什麼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這個苦,這個過患上,因為這才是昇華,這才是提升,但不是增加那個“量”,而是提升那個“質”。
世間的人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是增加那個量——欲樂的量。他以為快樂就只有這一種方式,所有的快樂必然來自於欲望的滿足和感官的享受,所以他一直在追求這個量,以為這就是快樂之道。而佛陀教導的四聖諦,是讓我們去提升這個樂的質。當看透了欲樂層次的過患時,才會昇華到更高層次的離欲之樂,直到最高的涅槃。這是漸次止息,慢慢導向寂靜的一個道路。
走在這個道路上的人,他所經驗到的那種離欲之樂,並不是還未上路的人能夠理解的。就好像糞坑裡的屎蟲,它想像不到離開了糞坑會有什麼快樂。我們的心被囚禁在這個感官享受的境界裡面,它也想像不到離開了這些境界會有什麼快樂。它甚至會害怕有人來拯救它出去,離開這個境界。它覺得你是這麼悲觀,還一直不讓別人去追求世間的快樂,明明白白的快樂,卻不去追求——他們反而會這樣批評你,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過,所以不懂離欲之樂。這不就好像糞坑裡的屎蟲一樣嗎?
對屎蟲來說,這些大便是世間最好的美味,它的衣食住行都在這裡,若離開了這裡,你要它怎麼活?只有昇華後質的改變,離開這種屎蟲的概念,才可以離開糞坑而活得更好。我用這些比喻,不僅有視覺上的衝擊力,更有嗅覺上的衝擊力,給大家印象深刻一點。大家想想看,真的是這樣,這個比喻是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