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三)
道厚法師
認證法師

《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三)

     以前聽過一些佛教徒發心服務大眾,消除罪障的,其中有一例,某位居士因為妻子得罕見疾病,就於觀世音菩薩像前,發心要服務社會大眾,求菩薩加持,讓妻子的病痊癒,後來,果然妻子病好了,他確實做了不少利益社會大眾的事。又也曾聽說有一位佛教徒,誦《藥師經》108遍之後,長久不會行動的腳,突然好了,可以行動。也有拜《三昧水懺》病好的,也有拜佛、念佛,癌症消除的。不過,不管發心做什麼,一定是誠心懺悔,改惡不再犯,發心行善,才有效果。

    聽西藏法師說過阿底峽尊者,會隨身攜帶一個木製的菩提塔,每天都會在前面懺悔,絕不會將今天的罪業留到明天懺悔。這我們也可以學習,每日於佛前發露懺悔自己一天的貪瞋癡煩惱障、種種惡業障、身體與環境的不佳的果報障礙。

    通常佛教課誦本事懺的懺悔偈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懺悔完了之後,就要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多念佛,可使自己多生善念,少惡念,少造惡。或者,懺悔完了之後,就要積極行善,有位在家佛教徒,前一陣子告訴我,她的命運如果出現障礙,馬上去行善,通常很快就會改善。其實,生命中的不順利,有時也不是短期間就能改善,重要的是自己要調伏自心,鍛鍊自心於不如意處,能忍辱,憨山大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不順利就懺悔過往惡業,培養清淨心,欣然面對逆緣和磨練,積極修功德,廣修福慧,終究能懺悔業障,解脫生死輪迴,成就佛道。

    又事懺於佛教戒律上通常分三種形式:

1. 責心懺:比較輕的罪,自己訶責自己的心。

2. 作法懺:《觀心論疏》說:「作法懺,如律所明,隨犯罪輕重,或對首作法,或二十僧出罪作法,法成即云罪滅。」就是依照戒律規定,這種罪需對一人或對二十人等作懺悔,除去罪業,這個儀式作成,罪就滅除。通常用於出家戒法。

3. 取相懺:《梵網經合註》說:「失戒重罪,不堪更受者,即須用取相懺法。取相懺者,所謂日夜六時誦重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這是犯重戒的人,不能再受戒,就要於佛前,讀誦《梵網經》重戒、輕戒,禮拜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千佛,二個七天、三個七天,乃至一年,以見到好相為期限。「見好相」,就是「見光、見花,手中有罪滅字,聞空中聲,或感夢中吉祥指示等。」

(二)理懺  

    事懺的慚愧心生起,自責之後,應該要修理懺,觀察一切罪性是空,於課誦本,通常稱念:「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懺悔。」於《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罪業是心起了貪瞋痴等,驅動身口意三業造罪。這是觀察罪業是因緣條件所生,只是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滅,此罪亦滅,是名理懺。就是把一直想罪業的心放下,不再想了,如果對呵責自己,產生執著,就苦惱無量。所以事懺的自責自己的心,慚愧懺悔發露結束了之後,就要放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人不要「悔箭穿心」,就是不要一直停留在懊悔不已。而是要有空性智慧,以智慧割捨妄識,勇敢向前,提振自己,發誓不再起妄念造罪,要積極行善。心收歸心底的理體,觀照當下起念頭前的心源的本來無一物,安住於無生,就是理懺,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理懺也稱作無生懺,《梵網菩薩戒經疏註》說:「滅之一字即無生懺,若非妙理,罪云何滅?理顯罪亡,見寂滅處。」無生的理體顯露,罪就消滅,見到內心的寂滅處。

    理懺就是修空觀,觀照內心不生不滅的實相,就體悟到世間皆是幻相,都是因緣性空,分分秒秒不停,一切罪業不是實有,不久住,如霜露一樣不真實,空性慧的智慧像太陽一樣,一出現一照,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從哪個方向來?又消失到哪裡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决定明見,無有疑惑。……不從東方等來無體性故,即是空義二釋:從顛倒生,言釋空,所以者,從因緣生即空,所以以從顛倒生,故成無體性。」或一般常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內心一放下所緣取的罪業的影像,能緣取罪業的心,自然消失,心源是空,就發現妄想沒有體性。能這樣觀照,是端坐念實相,使令空慧與心相應,這種智慧決斷,就能無疑惑。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4:「云何懺除一切過惡(先已教懺而復問者意明理懺為用心也。)天鼓告言: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來,不從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非先有體從十方來顯空義也。)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釋空所以)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上皆別觀業空也業為報障親因也。)後有經文,對業觀報云: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照,清淨鑒徹與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否?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無去,喻雖有而無也。謂像依鏡現,像非去來,報從業生?何有來去。」   

    要觀心無生,需要修戒、定,讓心清淨、安定,不浮動,才能觀照到心源的無生。《大般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觀到心的理體,這是解脫的智慧。即使有重病現前,覺悟到無生的聖者,不會把重病看得那麼具體實在,痛苦不已。而是身體任何感受是與自己的佛性不相關,靈靈覺覺的佛性,如如不動。看待身體苦痛現象不真實,如夢、如幻,聖者無痛覺。

    廣欽老和尚開示:「我們這個身體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又說「世俗人這樣病苦災難後,命終時,靈光昏昧,為業所牽,仍不免墮落四生輪迴中;而修行人卻能捨下這一身的業塵,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這是大大不相同的。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應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找出一條超越生死輪迴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四、舉出所懺

《普賢行願品》:「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是惡業因。發身口意,是造業具,三業十支皆由三毒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顯其廣多也,以無形故,不見相貌,有則溢空。」

【淺釋】菩薩自己起覺照,觀想過去自從無始以來,累世累劫,由於貪瞋癡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業力有體積、形相的話,虛空裝不下,將來不知道要感招多少苦果。

以上刊登於112年《慈雲雜誌》元月號

(待續)             作者:道厚法師

發佈於2023-01-13 08:00:48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