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 | 阿贊耀 茶邊法談
我(阿贊耀第一人稱)一直在強調,修行的重點並不在於去到了什麼境界,然後去印證是不是“某某定”或“某某觀智”這些名稱。
修行的重點應放在培養我們的道德和心性。布施、持戒、禪修、生智慧其實都是在長養我們的心智,讓心更加捨、更加付出、更加無我。
不要小看布施,其實整個修行方向都是一種布施、一種放捨。越無我則捨得越多。
若是緊緊的抱著這個「我」來修行,在某些時候打坐入定的感覺很好,就不捨得離開、放下,這就是黏著了。用這樣的心去修,即使在臨終前都可以保持這樣的定境,最多也只是到達梵天界,但和解脫之道還沒有搭上關係。 這也只能說明定力好或心容易平靜,但心性的層面並無提升。
努力去維持「我」的好狀態,其背後都是自我的造作,都是在增長自私心。如此下去我們的心性不會有進步,因為走錯了方向。
為什麼佛教的聖者們都是道德完美的,因為他們修的就是道德——良好品德。良好品德是「無我」的資糧,因為一切的良好品德和善行都有一個共同點——無私。
心越不自私,善法就越大。而所有的惡法,都有一個共同點——自私。所以要不斷發展我們內心的無私,不要計較眼前的點滴得失,而應把眼光放到無始無終的涅槃這一大的格局之上,就不會因眼前的一點得失而迷惘不前。
我們要走的是解脫之道,每一次付出都是心性的提升,是走向涅槃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