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十四)
道厚法師
認證法師

《普賢行願品》淺釋(十四)

善惡業如影隨形,就是做了之後,像影子一樣,跟隨著造善惡因的眾生,造善惡因的眾生到那一處所,善惡業果就到那一處所。《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就是,過去所造作的業,果報成熟,全部都會現前,自己獨自領受,沒有人可以代替。眾生在內心有貪、瞋、癡煩惱,遇到在外面有很多惡緣,比如說很多吸引人享受五欲樂的塵境,讓我們生貪,想追逐享樂;或有不好的人事環境,讓我們生瞋,產生惡念、惡行。如果隨順內心的貪瞋念頭,去活動、去造作惡業,因緣成熟時,惡業障現前,苦果出現,糾纏不停,擺脫都擺脫不了。

    不想受苦果,就必須避免惡業力因緣成熟,所以要懺悔業障。《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說:「既報應若斯,皆由業感,欲免所感之果,先須斷却能感之因,是故須懺也。」能感之因就是煩惱,關於煩惱的作用,於《成唯識論》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煩惱會引發業力,滋潤(滋長)生死輪迴,常常懺悔貪、瞋、癡煩惱,能終止苦果現前,阿羅漢斷除掉三界的煩惱,就不再來三界生死輪迴。所以修行人要重視自己煩惱的調伏與消除,常誠心懺悔自己內心的貪瞋癡。

 五、辯明懺相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淺釋】我現在完全以清淨三業,心徧於法界,稱合法性,觀想於極微塵數佛世界的一切諸佛菩薩眾前合掌,以誠心、慚愧心發露懺悔,願意改革,斷相續心,以後不再造。願意恒常安住清淨戒法一切功德。

    懺悔需發慚愧心,誠心發露,有堅定志向,改進過去惡習,從當下開始修清淨行,這樣才有實際利益,如《佛說佛名經》:「經中佛說:『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云:『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一者、慚;二者、愧也。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令他作,有慚愧者可名為人。若無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慚者羞天,愧者所犯諸罪發露向人。』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慚愧歸依佛。」

   又須發起覺悟之心,心稱合法性,覺悟過去迷失,惡心遍布,於一切境,起貪瞋癡,現在生起覺心觀照它,就了知一切境本來是因緣性空,妄心不真實,罪業無實體性,常常讓自己的心,回歸法性理體,通達根本的心源,讓智慧光芒於內心時時顯露,照破無明業報。

六、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淺釋】這段無盡,是最後結語。「虛空界盡到我懺乃盡。」這是假設的口氣,就是說虛空的世界如果窮盡了,我的懺悔業障就可以停止了。「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因為虛空界不會窮盡,所以我懺悔業障無限,不會窮盡,這是長遠心。「乃至煩惱不可盡故」,依照前面大願的文是「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甚至於要到眾生界窮盡,眾生的業窮盡了,眾生的煩惱窮盡了,我的懺悔業障才停止。眾生是苦果報,因為眾生有煩惱,才造業,受眾生的苦果。但是「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懺悔業障無有窮盡。」可是眾生界不會盡,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都不會盡,所以我懺悔業障也沒有窮盡。普賢菩薩就是發這樣地長遠心,懺悔業障。能這樣廣大、長時、不間斷懺悔,也是由於時時能觀照內在不生不滅的法身理體的緣故,於一切心念和行為,都回歸內心理體,就能周遍一切處,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解釋名稱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說:「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隨喜為慶悅彼,除嫉妬障,起平等善。」

【淺釋】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對「善男子」,就是善財童子,說普賢菩薩自身修行的第五行願。關於隨喜功德的名稱,隨是隨順;喜是歡喜,心不討厭。凡是見到、聽到他人作的大小功德,甚至一毫的善法,一點點的福德,全都隨順歡喜讚歎,不生妒忌心,沒有破壞意。

    為什麼要隨喜功德呢? 一、除嫉妒障:因為過去看見別人做了種種好事情,心裡不歡喜,那是嫉妒心作祟。《大乘百法明門論解》:「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嫉妒就是貪求、追求自己的名利,心中不能容忍他人比自己有更榮耀美好的事。隨喜功德能除去這種障礙,看見人家做好事情,我們跟著高興、隨著歡喜,我們就有隨喜的功德。有嫉妒心,就是不善,有的人心很壞,還會起惡心:「我自己得不到,我也不要讓別人得到。」甚至因此造罪害人。二、起平等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別人的心與我相同,同具佛性。我與眾生平等,別人做的善事我都隨喜,絕不生嫉妒,這就是生出平等的善心。

二、隨喜四類

   以下將隨喜對象分四大類:

(一)隨喜佛的功德:

 隨喜一切的佛,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所做的一切功德利益,都隨順、歡喜、讚歎,自己也願意學。每一尊佛從他開始發心的時候,為了成就一切智慧,勤修福聚,就是聚集無量功德福報,於利益眾生時,能自在布施福慧。一切佛是福慧雙修,不惜喪失身命,為佛法犧牲,甚至捨頭目手足。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波羅蜜」中國話叫到彼岸,就是能到達涅槃的彼岸。波羅蜜通常說是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華嚴經》把第六般若,再開出來四個,叫十波羅蜜。另外四個是方便波羅蜜、大願波羅蜜、大力波羅蜜、大智波羅蜜。菩薩及十方無量數諸佛,在初發心修行,都是修種種波羅蜜法門,修圓滿到達彼岸,成了佛。他們修行的種種功德,我們都要隨喜。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大乘菩薩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個階位。菩薩因為修波羅蜜,由淺智慧漸漸證入深智慧,由因到果功德圓滿了,「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成佛證得二種果:一是菩提果,梵語菩提,中國話叫覺,是覺悟,「無上菩提」,就是最高的覺悟,斷一切煩惱成為覺悟;二是涅槃果,梵語涅槃,中國話叫圓寂,圓滿寂滅,這是理果,證得涅槃,捨除一切虛妄,證得真實相,於生死中覺悟得涅槃,得大解脫。

「分布舍利」,「舍利」就是舍利子,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火葬,留下無數舍利子,分給眾生供養,使一切眾生種善根。諸佛聖人修大悲、大智,遺留舍利,眾生誠心恭敬瞻仰禮拜,都可滅罪生福。於《金光明經》佛說:「是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以上刊登於112年《慈雲雜誌》2月號

(待續)             作者:道厚法師

發佈於2023-02-01 18:27:09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