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八) 第七 請佛住世之一
道厚法師
認證法師

《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八)

第七 請佛住世之一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解釋名稱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說:「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

【淺釋】第七行願請佛住世,要請佛常住在世間,不要入涅槃,在世間活久一點,多度化一些眾生。因為斷除輪迴的煩惱的聖人,生死自在,自己可以決定離開娑婆世界的時間。請聖人住世,世間人可以得到救護,減少痛苦。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說:「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佛無生滅,隨機見殊,故知心淨觀佛,佛則常住為真勸也。」眾生的心清淨,就能見佛常常存在;眾生心染汙了,就不見佛存在世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眾生如果不住著於相,內心清淨,隨時就看到佛,才是真勸請佛住世。這意思也是要眾生斷除煩惱,開顯自己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見自性佛,就能見他佛。

二、解釋涅槃

    入涅槃又稱般涅槃,般是梵音,意思是「入」字,涅槃是「滅」字,滅除一切煩惱、生死的意思。般涅槃就是入滅,或者是入圓寂。經論解釋涅槃有很多種意思,現在只舉出三種與四種。首先是三種涅槃。

(一)三種涅槃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法爾無缺,故稱圓;體自真常,故稱寂。(此約性淨涅槃也) 。又萬德成滿,故稱圓;眾類永寂,故云寂。(此約方便淨涅槃)。又化用周普,故稱圓;用而常寂,故云寂。(此約應化涅槃也)」

1. 性淨涅槃:心的本性,也就是理體,圓滿無缺,稱作圓;自性清淨、真實、恆常存在,叫做寂。也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真如本性,就是性淨涅槃。

2. 方便淨涅槃:用參禪、持咒、念佛等種種的方法,使心性本有的種種的功德開顯出來,稱作圓。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德全部顯露,得到大自在,就把煩惱、生死永久止息,這叫做寂。從凡夫修到成佛,叫做方便淨涅槃。

3. 應化涅槃,應著有緣眾生,佛就到世間來成佛、說法、度化眾生,這叫應化,他應該要度的有緣眾生,都度完了,任務圓滿了,這叫做圓,圓滿之後,佛就要圓寂。度化是作用,體是本性,由體起了作用,度化完,又歸到本體,稱做寂。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到世間來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法就是用,說法四十九年,當時該度化的眾生都度了,可以說他的任務圓滿了,然後他就入滅,就叫應化涅槃。

(二)四種涅槃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若依唯識論等通說,涅槃有其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謂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淨。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無情界即名法性。以本性清淨故,以為名。二有餘依涅槃,謂諸聖人斷盡煩惱,止有餘殘苦依身,在由證無為,煩惱障盡。離諸囂動,寂靜安樂故,號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諸聖人厭苦欣寂,灰身滅智,餘迹既泯,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相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淺釋】

1.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心的真如理體,雖然有像客人一般,外來短暫的煩惱塵垢蓋住真如,但是真如本性一直都是清淨的,煩惱塵垢不能染污它。於有情眾生叫做佛性;於無情花草樹木等叫做法性。

2. 有餘依涅槃:心的真如顯現,不再被煩惱遮蔽,雖然還依於苦受的身體活著,而煩惱永遠斷除,證得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寂靜安樂,所以稱作有餘依涅槃。

3. 無餘依涅槃:心的真如顯現,生死苦斷除,煩惱斷盡,身體也死了,所有苦永遠止息,所以稱作無餘依涅槃。

4. 無住處涅槃:心的真如顯現,不被所知障障礙,所知障也可說為法執,把法執著為實有存在。大悲、大智如鳥之兩個翅膀,互相輔助而活動。心已經證到心體(平等的佛性),對生死與涅槃都不住著,即使來到世間受生死輪迴度眾生,也常常回歸真如,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生妙用而恆常寂靜,所以稱作涅槃。

    自性涅槃,通於凡夫及一切聖人;有餘、無餘涅槃,通於三乘聖眾;無住涅槃,唯局限於大乘,是諸佛菩薩境界。

以上刊登於112年《慈雲雜誌》6月號

(待續)             作者:道厚法師

發佈於2023-06-15 16:11:20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