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九) 第七 請佛住世之二
道厚法師
認證法師

《普賢行願品》淺釋(十 九)

第七 請佛住世之二

三、所請對象

 (一)指如來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

【淺釋】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世界,都碎為極微塵那麼多的佛將要入涅槃,我勸請這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不要入涅槃,久住在世間。於《涅槃經》說我佛世尊臨涅槃時的一些情形。釋迦牟尼佛是在拘屍那城的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入涅槃。諸多眾生勸請佛莫入涅槃,如《大般涅槃經》:「稽首調御師,我等今勸請,遠離於人仙,永無有救護。今見佛涅槃,我等沒苦海,悲戀懷憂惱,如犢失其母。貧窮無救護,猶如困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不應食。眾生煩惱病,常為諸見害,遠離法醫王,服食邪毒藥。是故佛世尊,不應見遺捨。」這段文意思如下:頂禮佛,我們眾等現在勸請,遠離了人中聖者,所以沒有救護,現在見到佛涅槃,我們眾等沉沒苦海,愁憂懷悲傷苦惱,猶如小牛失去母牛,貧窮無救護。又猶如困苦病人,無醫生隨自心,吃了所不應該吃的,眾生煩惱病常被種種見解傷害,遠離佛這樣的法醫師,就服食邪的毒藥,所以,佛世尊不應該捨離我們。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純陀也勸請佛住世,佛陀回答,如《大般涅槃經》說:「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憐愍我故,久住於世。』我以憐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欲入於涅槃。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是故諸佛而說偈言:『有為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為樂。』純陀!汝今當觀一切行雜諸法,無我、無常、不住,此身多有無量過患,猶如水泡,是故汝今不應啼泣。」

(二)其他聖人住世

   《華嚴經行願品疏》:「標從勝說,但請如來。釋從通意,三乘皆請。」

【淺釋】標名請佛住世,從殊勝來命名,只請如來住世。解釋從一般意義,三乘聖人都請住世,不要入涅槃。

1. 三乘聖人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問諸佛菩薩利物為心,住世益多,故須勸請。聲聞緣覺不能利他,自求涅槃,何須勸請?答:親斷煩惱,證生空如,住持佛法,利益彌廣。且聲聞益物者,如空生、鶖子處處請問,大乘思勝;滿慈所在,激揚妙理;飲光及與慶喜,結集三藏遺文,賓頭盧等應真住持,能多利物,既有斯勝益,故須請也。又緣覺利物者,出無佛世,以神通攝生,供養者現世、他身獲果無盡。……皆能利物,盡有益生功德尤多,故須勸請也。」

【淺釋】這段文意思是說,諸佛菩薩以利益眾生為心,住世間,益處多,所以須要勸請。聲聞緣覺不能利他,自求涅槃,何必勸請?答:親自斷除了煩惱,證悟眾生空,也就是我空的真如性,住持佛法,利益更廣。而且聲聞利益眾生的,例如,空生,是須菩提尊者的別名,他是解空第一。鶖子,是舍利弗,因為他母親的眼睛,就和鶖鷺鳥的眼睛一樣,生得非常美麗,所以就叫「鶖」;舍利弗這「弗」,就是「子」,所以舍利弗叫「鶖子」,他是智慧第一。須菩提和舍利弗這兩位尊者於般若會上常常作為當機者,大乘佛法思想強。

    滿慈是富樓那的別名,他在的地方,他會激發人思考,弘揚妙理,善能宣說正法,是說法第一。飲光是頭陀行第一的摩訶迦葉尊者,因為他有身光,他和阿難,慶喜是阿難的別名,結集經律論三藏遺文,使經律論能長久弘傳世間。賓頭盧,佛不允許他,入於涅槃,為末法之人作福田。上述這些二乘阿羅漢,真正的應該住持佛法,能多利益眾生,既然有這殊勝益處,所以,須請他們住世。又緣覺是利益眾生的聖人,出生於無佛的世界,以神通攝受眾生,供養他們的人,現世、未來世獲的善果無盡。……全部都有利益眾生功德,特別多,所以必須勸請他們住世。

2.善知識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又復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遠十惡,亦令他離。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自行施戒聞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不能自樂,常為眾生不訟他短,常說善事,名善知識。如大船師善渡人故,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盡眾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識,故須勸請。」

【淺釋】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這意義稱作善知識。又依法而說,如說而修行,自己遠離十惡,也使令他人遠離。自己實踐菩提,也使令他人實踐菩提,稱作善知識。又自己實踐布施、 持戒、聞慧,也使令他人實踐,稱作善知識。又不為自己能得安樂,常為眾生能得安樂,不說別人短處,常說善事,稱作善知識。好像大船師,善於渡人到彼岸,諸佛菩薩也是這樣,度盡眾生,出生死海,稱作善知識。所以,必須勸請。

 四、說明勸請的意義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淺釋】我都勸請莫入涅槃,經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那麼久的時間,為了想要利樂一切眾生。請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大善知識,多留住世間,不要入涅槃。他們都是世間清淨福田,我們為了眾生可以多受他們的教化,願意學習佛法,所以,要請他們不要入涅槃。難得有好的善知識,傳授正確佛法,三寶是救世明燈,苦海良導,所以,要請聖人住在世間。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問:諸佛如來法爾常現,無盡身雲,遍說遍益,即佛本住世,云何更言請佛住世耶?答:然佛出世及般涅槃,相對辯者,有其二意:一約實義;二約對機。」

【淺釋】諸佛既然已經成佛,證得法身,法身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證得法身,就沒有生滅,也就是說,佛本來就常住世間,為什麼還要說請佛住世呢?《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從實義和對機兩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從法界實際的義理方面來解釋,分成三種,是圓教當中的三諦:

1真諦

「一緣性即空之真諦:則非出、非般,故大品偈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

【淺釋】從真諦方面來說,緣起諸法本無自性,當體即空,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從自性本空來說,沒有佛出世和涅槃。就像《華嚴經》中所說:「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

2. 俗諦

「二法界緣起之俗諦: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入滅。〈出現品〉成正覺章中云:『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又云:『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即念念出現也。』又云:『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即處處出現也。入滅者即上遍一切處出現之佛身,約隨相有為義邊,念念即生即滅,四相同時,今謂以生即滅,為念念處處而入涅槃也。」

【淺釋】從法界緣起的俗諦來說,就是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入滅,〈出現品〉成正覺章中說,佛子應當知道,自己的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為什麼呢?諸佛如來不離這念心,成正覺的緣故,如同自己的心,一切眾生心也是這樣,都有如來成等正覺。佛已經證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所以念念出現;如來已證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有少許地方,無有佛身,所以處處出現。遍一切處出現的佛身,從隨順法相有為法的觀點來說,每一個念頭,就是佛出現的時候,同時也是佛入滅的時候,生、住、異、滅這四相是同時發生,也就是說念念即生即滅,所以說念念處處而入涅槃。

3. 法界實體第一義諦

「三約法界實體第一義諦,即常住世,或常涅槃,寂而常照為住世;照而常寂為涅槃也。」

【淺釋】法界實體的第一義諦來說,諸佛常住世間,常住涅槃,寂而常照就是住世,照而常寂就是涅槃。

以上刊登於112年台灣《慈雲雜誌》6月號(待續)    作者:道厚法師

發佈於2023-07-09 20:57:05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