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僵離躁靠鬆入,絕知無我要躬行
阿贊耀
認證法師

阿贊耀開示 | 去僵離躁靠鬆入,絕知無我要躬行 2024-08-17

-持續鬆,深入微細而穩定的所緣-

當我們放鬆身體,鬆到某個程度它就平衡了,就沒有了僵和躁的狀態,這個時候身體的形體感也會變得比較淡薄,感受就會變得更加明顯。身體沒有僵和躁,一片鬆軟、溫和的狀態,那種受慢慢取代了你對身體的形體感覺,這個受就是身輕安的受。當我們的心覺知身體輕安的感受,心會生起喜悅、歡喜,接著就進入受念處。

受念處,完全撇開了身體的形體感,完全只以一種受作為所緣,所以它是沒有形狀的,就是一整片的感覺。受念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呼吸的時候覺知喜悅的感受,就是情緒性的歡喜、祥和的感受。以這一片受作為所緣,它是比身體形體更加穩定的地方、更能讓人安心的地方。因為身體始終還有心跳、呼吸、氣血流動這些比較大的變化,而一片的感受是更加穩定的地方。當我們心安住於更加穩定的所緣,它也會變得更加穩定。

受也會慢慢地細化。喜的受還是比較躁動的,當我們更加放鬆、深入它,它會變得更加微細,就會慢慢地越來越傾向變成平靜的安樂。再鬆進去,再微細、再平息就變成完全的平捨,所以平捨的受比喜樂的受是更加安穩的所緣。當心在更加安穩的所緣上,它會變得更加穩定、微細,所以這就是禪那深入的過程。

再接下去就是心的層次。心的層次超越了感受,是以無色想作為安心的地方,那是更加微細、穩定的地方。

禪修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地深入,深入的過程其實靠的全都是“鬆”。只有鬆開了,才會進入更加微細的境界。但是這個鬆並不是鬆散,是要鬆入,鬆而不散,才會慢慢地深入,慢慢地更加微細。如何能夠維持鬆又不散亂,這就是我們禪修用意的原則——心法。不管用什麼法門什麼所緣、看什麼對象都是一樣,一定要既不能散,又不能緊,就是鬆而不散的狀態,慢慢的心就會凝聚、變成一。

一開始,我們禪修的所緣可以很多。身念處的業處是最多的,為什麼?因為這些是進入禪那之前的階段,可以有很多條路。但是進入禪那後,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受的境界,由喜到樂到捨這樣的發展過程。到無色定就是心的境界、想的境界:虛空啊、意識啊、虛無啊……也是越來越細化的過程。所以前面的分別大,但是後面的從禪那開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路數。所以我們說用什麼所緣去修,主要是禪那之前的分別,進入禪那後其實都是一樣的。這些是讓心平靜、進入更加微細狀態的練習。

全文閱讀:https://mp.weixin.qq.com/s/U1aq81rtW5Tsboi0uuGXdg

發佈於2024-09-21 11:54:04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