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贊耀網上禪修開示:當下的力量(六)
2023-11-18 阿贊耀網上禪修開示及答問
答問
同修提問:怎樣可以更容易察覺到自己的邪見,即那些我見,見取見?因為如果是五蓋——貪嗔癡等情緒會比較強烈,蔓延生起就比較容易察覺到,但當「我見」出來的時候就容易看不到。譬如很多時候我想表達某些意見給別人,我自然覺得自己肯定是對的,就容易在這裡執著了;或者是如果別人認同我的意見,我的自我會更加膨脹。另一方面,看多了佛學書,覺得自己懂得越來越多東西,師父在破這些我見的方面是怎樣做的呢?怎樣去自我反省呢?
阿贊耀答:其實你也說到重點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透過自己的見解、要自己的見解得到別人的認同的這種方式去膨脹自己、去增長自己,這就是自我在找食物。女眾就較多透過被別人喜歡來增長自我,而男眾就透過見解上、透過別人同意來增長自我。
所以你可以主要在這方面去觀察:當你開始執著想表達,想遊說、說服對方,認為自己的見解才是對的時候,你看看內心的膨脹、自我它伸出來的觸手——它想要別人的認同、它想要別人覺得你聰明、覺得你思考很好……就在這個時候,它的觸手就伸出來了。可以試著觀察一下,即覺得自己很對,別人是錯的這個時候,是否一個適合的條件去表達你的意見?又或者對方跟你辯論的時候,可能已經起了情緒,是否還適合呢?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智慧分辨,你只是跟著自我它想要贏的欲望,去跟別人爭辯,其實這個就是無明。但如果我們有智慧,看到現在不是適合的條件去講,那我們就不要講。
無論對方會誤會、要贏、還是要怎樣,由他。試一下是否能接受被他贏。若被他爭辯贏了讓你覺得沒面子,去感受一下這個沒面子的感覺。你看到其實是誰沒面子呢?是那個「我執」沒面子而已,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是否真的臉上掉了一層皮?全部都是一些虛幻的標籤。
我剛才講的這種對標籤的追求,其實就是因為這個自我,它需要這些東西作為食物。全部都是自我在找食物。剛才講的所有標籤——追求名牌、追求品味、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滿足的是這種自我、自我膨脹,更多於真正感官所接受到的那種感受。
現代人有很多這方面的情況,你自己多一些去觀察,以及挑戰一下它——逆心。若它想要贏,你就試試認輸、甘拜下風。我們謙卑一些、稱讚一下別人,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習慣,但我們是在修行,不是為了做一個什麼形象出來,這樣做只是修行而已,不用理會別人。
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我執,自己會自在很多。這種我執它真的表現在方方面面,你越是多觀察自己,多觀察這一點,你越覺得它無處不在,很恐怖。你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語言、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背後都有這一種自我,它想掙扎求存,它就不斷地要補充食物。
對於「利」的欲望,大多數修行人來說(喜歡禪修、喜歡佛教的人),相對地會淡一點;但是對於「名」這一關,其實並沒有減少,可能會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在世間追求以銀行簿的數字來證明自己厲害,而修行人可能用你的佛學知識、用你的禪修經驗、用你跟隨過的上師的名字,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這些都是求名而已。
利是物質性的東西,名是精神性的東西。因此我們對於名的欲望,更加微細、更加深入、無處不在。如果是在一些戰亂、饑荒、吃不飽的年代,對於名的追求較少,因為吃都吃不飽,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找到食物。
但是當在太平的世界、衣食無憂的時候,我們的欲望就會將能量投注到對名的追求上。社會越發達,奢侈品就越多,到底奢侈品有什麼吸引人呢?除了一些質量上的分別之外,帶給你的更多是一個「名」的享受,令自己自我膨脹,令你覺得自己很厲害。
所以我們的欲望是不會少的。如果我們經歷戰亂時代,不代表我們對於「名」沒有欲望,只是被更加強的「利」的欲望壓著,但一有機會它又會出來。
我們輪迴的動力,就是這些欲望、渴愛。欲愛就是對於「利」的追求,對於真正的感官享受的利;而有愛、無有愛就是一種對於「名」的追求,對於自我形象的追求——無論是想成為某樣東西亦或是不想成為某樣東西,它都是想成就這個自我。
所以這個輪迴所追求的來來去去不外乎都是「名」和「利」,沒有其他東西。只要我們還不是阿羅漢,我們一定還有對於名利的追求,所以這是我們生生世世要觀的所緣,多去留意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