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 阿贊耀開示及答問
阿贊耀開示
-正念就是清醒地活在當下-
大家可以慢慢活動下身體,保持清醒,張開眼睛。要保持內心的清醒、保持正念,並不是一定要回到鼻孔,只是清醒地去面對當下而已。無論你當下在做什麼,它都是你的覺知對象。
我們的心不清醒,其實是因為它經常在過去或者未來、在一些虛構的概念那裡,而不是在眼前當下的真正感受中。正因為我們的心不甘心活在當下——對當下覺得好的東西就想要更多,期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好的東西;或者是不喜歡當下的某些狀態,想快點離開,期望一個可以離開這種不喜歡狀態的未來;又或者在未來所期望不到的,就會懷念過去好的那些,曾經是多麼的滿足、多麼的美好……這些全部都是因為我們的心不甘於活在當下,以至於我們習慣了這樣保持對當下的不滿,不斷地在過去、未來中尋找,這樣就是發展我們的貪和瞋。
-真正的快樂只能夠在當下找到-
真正的快樂只能夠在當下找到,當下就是我們唯一的真實。如果在當下感受不到快樂的話,那就永遠都感受不到了。快樂其實就是一種滿足、安樂的狀態,這種滿足不一定要聽從欲望的指示,我們可以放下欲望。你一放下欲望,當下就是滿足的。
如果你覺得現在這一刻身體沒有什麼大病痛,可以坐在這裡保持相對的清醒、正常的呼吸,你覺得這一切已經是很好了、很滿足了、很足夠了,這樣我們就會感到快樂。但如果你想著: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要更好的東西,當下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欲望在折磨我們的心,放下這個欲望就是滿足。
所謂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心暫時沒有欲望、沒有燃燒、不空虛的狀態。但我們慣性地把欲望當成自己,欲望就是我:我想要什麼、我缺乏什麼、我需要什麼。我們對這種感覺完全不會質疑,一直聽著它說,它想要什麼就去找什麼給它。但這種欲望其實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即使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它開心的只有一會兒,接著它又要去創造新的欲望,否則沒有了這些值得追求的快樂來源,就會生無可戀。我們完全不懂得去感受一下當下這種暫時沒有欲望的安樂。
-欲望不是快樂的來源,而是苦的因-
所謂禪定的快樂——禪悅其實就是心沒有欲望的滿足狀態,我們暫時放下了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欲望。我們不用在外面去求任何東西,它只是在當下的狀態,不管當下是怎樣的,它都完全的滿足。當我們心是完全能夠甘心停留在這種狀態,喜悅就會生起,禪定就會出現。如果我們用正見去理解這種經驗,就會更加能體會到欲望真的是苦的因,它不是快樂的來源,而是苦的原因。
我們曾經以為它是快樂的來源,而不是苦的來源。但是當我們更多地去經驗這種暫時放下欲望的狀態,就會知道那種欲樂與這種穩定的安樂相比,欲樂帶給我們快樂的感覺是很粗糙,而且很短暫的,接著它還會帶來很多的過患。你要不斷地順從、追逐它,不斷地去勞役自己的身心,就是為了得到一時虛榮式的滿足感。
-現代人的虛榮式滿足-
為什麼說是虛榮式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外面所追求的東西,真正享受的不是正在發生的感官享受,反而是一種「我得到了」的虛幻的滿足感。譬如你想要某某牌子的汽車,當你買到了覺得很滿足,但你未必是在享受開車的快樂,未必是在享受這輛車的卓越性能,而只是一種概念——因為你覺得自己得到了這輛車,得到了這種牌子……這些對你來說可能有很多象徵的意義:代表了你的地位、經濟能力,代表了你體面的身份。你滿足於這件事,很多時候滿足的大部分是這些概念式、標籤式的東西。
我們一直在追求這些東西,樂此不疲。但當下我們正在經歷什麼呢?如果這一刻去審視自己的心,你的心其實是處於一個很興奮、很亢奮的狀態,它並不是帶給我們什麼樂受。對於身心來說,它並不是樂受——你的心跳可能很快,你可能很興奮,其實這種興奮對於身體來說,它只是一種負擔,它不是舒緩的、輕鬆的。但當我們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種概念式的得到、擁有的時候,我們就會完全忽略了這些東西。
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時候就是滿足於這種名相上的東西。我們大部分的生命精力都是投放在對這些「名」的追求上,反而感官享受的追求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譬如你去吃一些名貴餐廳,真正能夠在味覺上享受美食的時間其實很少、很短暫,你更加滿足的可能就是那種身份、氣氛、環境……那種虛幻的標籤式所帶來的滿足感。
其實現在的人大部分追求的東西都是這樣。因為我們的五感可以給予我們的享受,來來去去都是那些東西,它玩不出多少花樣。但這些名相的東西是可以花樣百出:你用某某牌子就代表你有品味、你穿這雙高跟鞋代表你有什麼、你用這支唇膏代表什麼、用這種顏色代表什麼、那種配搭代表什麼……全部都是代表、代表、代表,全部都是一種標籤。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東西都是符號,而我們每天就是為這些符號不斷消耗自己的身心。
當我們能夠停下這些欲望、不需要去追求、滿足當下的時候,感受到的那種安樂,它是更加深層次的,是在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它並不需要透過頭腦去加工,這個標籤代表什麼、那個代表什麼才產生滿足感,它是直接感受、直接作用在你的心。當你體會過之後,你就知道這個其實是更加真實的快樂,因為在比較之下就會知道,那些對於符號的滿足是一種很虛幻、很表面的東西。
我們一直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和灌輸,不斷教我們要追求這些符號,所以我們就完全相信了,而不去自己感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當我們心清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這樣去反思、自己用這種角度去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你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對你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
答問
Q1:如何更好地覺察我見/我執?
同修提問:怎樣可以更容易察覺到自己的邪見,即那些我見,見取見?因為如果是五蓋——貪嗔癡等情緒會比較強烈,蔓延生起就比較容易察覺到,但當「我見」出來的時候就容易看不到。譬如很多時候我想表達某些意見給別人,我自然覺得自己肯定是對的,就容易在這裡執著了;或者是如果別人認同我的意見,我的自我會更加膨脹。另一方面,看多了佛學書,覺得自己懂得越來越多東西,師父在破這些我見的方面是怎樣做的呢?怎樣去自我反省呢?
阿贊耀答:其實你也說到重點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透過自己的見解、要自己的見解得到別人的認同的這種方式去膨脹自己、去增長自己,這就是自我在找食物。女眾就較多透過被別人喜歡來增長自我,而男眾就透過見解上、透過別人同意來增長自我。
所以你可以主要在這方面去觀察:當你開始執著想表達,想遊說、說服對方,認為自己的見解才是對的時候,你看看內心的膨脹、自我它伸出來的觸手——它想要別人的認同、它想要別人覺得你聰明、覺得你思考很好……就在這個時候,它的觸手就伸出來了。可以試著觀察一下,即覺得自己很對,別人是錯的這個時候,是否一個適合的條件去表達你的意見?又或者對方跟你辯論的時候,可能已經起了情緒,是否還適合呢?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智慧分辨,你只是跟著自我它想要贏的欲望,去跟別人爭辯,其實這個就是無明。但如果我們有智慧,看到現在不是適合的條件去講,那我們就不要講。
無論對方會誤會、要贏、還是要怎樣,由他。試一下是否能接受被他贏。若被他爭辯贏了讓你覺得沒面子,去感受一下這個沒面子的感覺。你看到其實是誰沒面子呢?是那個「我執」沒面子而已,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是否真的臉上掉了一層皮?全部都是一些虛幻的標籤。
我剛才講的這種對標籤的追求,其實就是因為這個自我,它需要這些東西作為食物。全部都是自我在找食物。剛才講的所有標籤——追求名牌、追求品味、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滿足的是這種自我、自我膨脹,更多於真正感官所接受到的那種感受。
現代人有很多這方面的情況,你自己多一些去觀察,以及挑戰一下它——逆心。若它想要贏,你就試試認輸、甘拜下風。我們謙卑一些、稱讚一下別人,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習慣,但我們是在修行,不是為了做一個什麼形象出來,這樣做只是修行而已,不用理會別人。
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我執,自己會自在很多。這種我執它真的表現在方方面面,你越是多觀察自己,多觀察這一點,你越覺得它無處不在,很恐怖。你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語言、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背後都有這一種自我,它想掙扎求存,它就不斷地要補充食物。
對於「利」的欲望,大多數修行人來說(喜歡禪修、喜歡佛教的人),相對地會淡一點;但是對於「名」這一關,其實並沒有減少,可能會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在世間追求以銀行簿的數字來證明自己厲害,而修行人可能用你的佛學知識、用你的禪修經驗、用你跟隨過的上師的名字,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這些都是求名而已。
利是物質性的東西,名是精神性的東西。因此我們對於名的欲望,更加微細、更加深入、無處不在。如果是在一些戰亂、饑荒、吃不飽的年代,對於名的追求較少,因為吃都吃不飽,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找到食物。
但是當在太平的世界、衣食無憂的時候,我們的欲望就會將能量投注到對名的追求上。社會越發達,奢侈品就越多,到底奢侈品有什麼吸引人呢?除了一些質量上的分別之外,帶給你的更多是一個「名」的享受,令自己自我膨脹,令你覺得自己很厲害。
所以我們的欲望是不會少的。如果我們經歷戰亂時代,不代表我們對於「名」沒有欲望,只是被更加強的「利」的欲望壓著,但一有機會它又會出來。
我們輪迴的動力,就是這些欲望、渴愛。欲愛就是對於「利」的追求,對於真正的感官享受的利;而有愛、無有愛就是一種對於「名」的追求,對於自我形象的追求——無論是想成為某樣東西亦或是不想成為某樣東西,它都是想成就這個自我。
所以這個輪迴所追求的來來去去不外乎都是「名」和「利」,沒有其他東西。只要我們還不是阿羅漢,我們一定還有對於名利的追求,所以這是我們生生世世要觀的所緣,多去留意這件事。
Q2:什麼叫做法執?
同修提問:師父,請開示什麼叫做法執?
阿贊耀答:法執,這個詞語在原始佛教是沒有的,而有一個詞語叫做「善法欲」。善法欲就是我們想修行、想追求涅槃的一種欲望。這個跟大乘所說的法執是有些不同的,法執據我所理解(我理解的未必是正確的,假如理解有誤你告訴我),是對於佛法的執著,譬如對於四聖諦的執著、十二因緣佛法的執著。這個詞語在原始佛教是沒有出現過的,佛陀所講的法不是指文字,如果我們執著文字,那當然是一個障礙。
佛陀所講的法只是一個工具,這些工具是為了讓我們依教奉行,為了讓我們發展離欲、發展放下。當你用了這些工具得到離欲、解脫的效果就可以了,不會解脫之後還執著法,是不可能的。哪個阿羅漢那麼傻,過了河還背著船在身上?
所以要知道全部都只是工具。而有些人執著於文字所說的法,那些人通常並沒有將它親身拿來用。這就好像你有一輛車,你很喜歡這輛車,不捨得它落地,你每天背著這輛車跑。如果我們執著這些文字的法,就像這樣的人,這麼好的一輛車給你坐,你反而背著它跑,多傻呀!真正拿去用時,到了目的地,自然就不需要用這個法了。
所以大部分中國人都懂的啟蒙佛經——《心經》,其實一點都不是啟蒙的東西,而是很深奧的。它裡面說的無苦集滅道、無十二因緣,指的就是破除這個法執。既不是說苦集滅道是錯的、或是十二因緣是錯的,也不是說反對這些佛法,而是反對你執著這些名相。你用了它達到效果之後,達到解脫、放下的效果,就不要再執著這些東西了,你就要丟下、忘記它。它只是文字,不是真理本身。文字只是符號、工具,是為了令我們明白真理和放下執著。我們做到這個效果,這才是真正的空。
但一旦將這些境界、次第變成文字,就會有很多人去執著這些文字、執著空。覺得我要得到空,我要什麼什麼……其實空不是可以得到的東西,能得到的東西就不是空。因此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的東西,它只是熄滅的意思——貪嗔癡熄滅,並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所以我一直強調用減法的思惟去修行,就不會掉進對這些名相的執著、將一些名字當成一些東西去貪,譬如「禪定、禪那」。你不需要去理會禪那是什麼、去追求禪那,你只需要去減掉五蓋、放下五蓋、去除五蓋就行了,那你的狀態自然就是禪定,即使你不知道這個名字也不妨礙你得到禪定。
所以更加重要的是要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去除障礙」這一點。若想得到涅槃,注意力就放在貪嗔癡那裡;若想證到無我,注意力就放在我慢那裡。你要觀察我慢,要把我慢找出來,把貪嗔癡找出來,你才能解脫的。而不是一直只在涅槃、至高境界、這個境界比那個更高……這些名字上做功課,但並沒有真正地去行。
真正親身去行(修行),其實是減少,並沒有增加任何東西,只有不斷減少。所以用這個減法思惟,我們就不會掉進這種對正面形容的名詞的執著裏。否則什麼都可以變成名詞,當變成名詞之後,執著就來了,那個法執就來了。
好,沒有問題,我們在這裡結束了,免得說得多了就有法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