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阿贊耀禪修開示及答問——給禪修初學者的忠告 (五)
我們這樣去如實地觀察、理解它。我們不需用一種禁慾主義式的角度,去逃避這些感官快樂,這樣我們不會有智慧,可能有戒但不會有智慧。當你避無可避的時候或者你遇到的時候,用這種智慧的角度去思惟。我們用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不要一下子就給它一個佛學的結論,我們開放地問自己:眼前這些好吃的食物,色香味俱全,它到底帶給我甚麼利益呢?這樣去想,帶著這種問題、探索的態度,你去嚐清楚它給我的所謂美味在哪裡。就是舌頭少許的感受,但更多的其實是來自我們頭腦的加工。我們吃這個味道不只是味蕾的感受,還有大量標籤,譬如說:這個是甚麼甚麼美食、很出名的食物又或者是小時候媽媽做的、媽媽的味道,又或者家鄉的味道,這些標籤一加進去,即使你口中嚐到的真正味道沒有甚麼特別,但在你頭腦裡就變得非常美味,就會覺得很興奮、覺得很開心。其實都是這種標籤,這些感官快樂很多都是來自這種標籤。
大部分真正經你的眼耳鼻舌身(的觸覺),它不會告訴你「我很開心」,但是經過我們頭腦加工、不斷強化之後,它就會變成一個無限放大的欲望、無限放大的興奮。但這種並不是直接感受的快樂,是加工之後的一種興奮。
而我們禪修所經驗到的喜樂,它沒有這種加工成份,是在自己內心放棄了欲望之後、放棄了欲貪之後所感受到的那種安樂、喜悅;它是直接的感受,它是直接由你的感受得來的,並不需要透過頭腦加工。例如:這個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如果你一想這件事,那就是加工了,加工之後你會覺得很殊勝、很高級、很高檔,然後又再興奮多兩次。如果是這樣,這就是加工了;但如果你只是直接感受此刻的內心安樂,這種就是如實的,這種快樂是沒有過患的,這就是禪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