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兼容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普濟禪院,顧名思義,乃奉行佛教禪宗的法門。人們經過禪院,一道綠色的外圍牆和寬闊的前地令人倍感寧靜與清幽。大門的對聯“貝葉傳經西天竺境,蓮華妙法南海潮音”在提醒着人們,此地為佛教莊嚴聖地。貝葉是棕櫚樹的葉子,2000 多年前,古印度人用以刻寫佛教經文,是古文獻的一種載體,現時人們常稱之貝葉經,而天竺是古代中國人對印度的稱謂;蓮華妙法是指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其中含意為“白蓮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聖潔;而同時,澳門乃蓮花之地,也讓人想到潔白和清淨;至於南海潮音,人們自然就聯想到觀音大士在普陀山潮音洞顯靈之地,據知古時在普陀參拜的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觀音菩薩現身。由此可見,禪院門前的對聯,意指佛教從起源地印度傳入,在此發揚光大;觀音菩薩在澳門蓮花之地普度眾生。踏進普濟禪院,就進入了這個以信奉觀音為主的佛教聖地。如上所述,觀音堂奉行的法脈是佛教禪宗的南禪曹洞宗,與廣州長壽寺和飛來寺同出一脈。然而,與澳門許多廟宇一樣,也受着不拘一格的嶺南風氣影響,蘊含了釋、道的文化,更有民間信仰。在觀音堂各殿宇內,可見華嚴三聖、藥師佛、地藏菩薩和彌勒佛等,也有道教的天后和關帝。這些皆為市民大眾所信奉,既有佛,也有神。隨着時代的發展,觀音堂同時也修淨土宗法門。在澳門,人們常見不同宗教和諧共處,寺廟中兼容道佛兩教,甚至許多場合中,佛教和天主教代表同時參與法事或祈禱。


   

                                                   普濟禪院入口的對聯                                                              彌勒佛畫像

  我們若走進觀音堂,自有一派古樸清靜之意境滲入心田。穿過花園進入第一大殿,即為大雄寶殿,雖然並非宏偉壯觀,卻透着莊嚴的氣派。該殿主要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還有彌勒佛,以及在佛祖左右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被稱為華嚴三聖,代表智慧和德行。從旁邊的走廊,抬頭可見牆上依稀仍存的壁畫,即便被歲月磨損,仍然掩不住豐富的藝術氣息和佛教色彩。從走廊可進入藥師殿。這是主保佑健康、長壽、消災解難等的藥師佛,吸引不少信眾在此為家人祈求安康。在該殿堂中有一幅匾額,題有“法雨彌天”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原來這匾額也大有來頭,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親筆所書,可見禪院當時的地位之重要。其實禪院中留下了不少名人的字跡,稍後我們再詳談。

藥師殿上的“法雨彌天”橫匾

  而第三殿是禪院的主殿,即觀音殿。香客敬奉的觀音大士自然為大家所熟悉。在大眾心中,觀音也被稱為觀自在菩薩,代表慈悲為懷,他雲遊天下四方,普度芸芸眾生,悲憫百姓,具有救世的法力。據知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由於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指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順應各種機類而示現之三十二種形相。據首楞嚴經卷六載,其示現之相及應化因緣(應以何種身分得度者,即現何種身相為其說法,令彼解脫)。所以該殿往往聚集不少市民,或參拜,或感恩還願。大家可曾聽過西方三聖和四大菩薩?按照佛教的教理,觀音是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並稱為西方三聖。同時,觀音又與文殊、普賢、地藏共同被視為四大菩薩。該殿堂兩旁也安奉了跟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十八羅漢像。有趣的是,當中有一位引起關注也經常被討論的羅漢,看來貌似外人,以往常常被人稱之為馬可.孛羅。細看此位羅漢之大名,是賓頭盧.頗羅憜闍尊者。其原名梵文是 Piṇḍola Bhāradvāja。賓頭盧出生在印度的婆羅門家族,年少時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為僧,並且證得阿羅漢和六大神通。根據經書的記載,賓頭盧有長白的鬍子和眉毛,一臉壽相,卻保持着童心,喜愛玩耍,還會發獅子般的吼音,佛陀授為弟子之中“獅子吼第一”之稱。但由於常常在世人面前顯露神通之力,也因此被佛陀指責,並制定戒律禁止。而觀音堂內的這位賓頭盧羅漢造像極為特別,鬈曲黑髮,雙目巨大而有神,還長了小鬍子,相貌有別於傳統的東方神像。因此,有人認為此乃大汕和尚到越南傳佛後,與外間多有交流接觸,思想開放多元,因而將其中一位金身羅漢的泥塑佛像造成外國人的樣貌,也體現了澳門開放的文化特色。

  

      觀世音菩薩像                                                     觀音堂內的賓頭盧.頗羅憜闍尊者 (十八羅漢之一)

  普濟禪院開放和多元的特色,還可在西廳裡感受到。該廳的首座殿宇供奉天后,也就是廣大閩籍人士、漁民,以及市民信奉的媽祖娘娘。事實上,媽祖信仰在澳門已廣為流傳,歷史悠久,信眾自各地而來,香火極盛,道教文化在禪院獲接納,讓不同信仰者皆有所寄託。西廳的第二殿宇是地藏殿,又有另一種氛圍,殿堂中央是一臉公正不阿、具震攝力的地藏王菩薩。正所謂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大願地藏王菩薩的聖德乃冥陽兩界所共同瞻仰的。此外,兩旁還有大家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十殿閻王和黑白無常鬼判官等。十殿閻羅是民間信仰,流傳主管地府十殿的十個掌控者,其說始於唐末,是統治陰曹地府的主宰,下轄城隍土地、府縣境主、文武判官、日夜遊巡、陰陽諸司、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夜叉鬼卒等諸部鬼吏,負責審判陰魂,給予受報投入六道輪迴。十殿閻王之名分別為: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神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入形入格,像是審視着世間之人,告誡因果報應的道理,將所作的功德或罪孽在人生終結時來個審判,具警世之作用。經過了這座讓人反思警醒的閻王殿,就進入西廳的後座。這裡有語清堂、龍華堂,以及靜樂堂,其正中就是祖師堂,供奉着一幅甚為奇特的畫像:一僧人席地而坐,一頭披髮頭陀相,畫像不落俗套,筆法清秀。這正是禪院的開山老祖大汕法師的自繪像,不愧被稱為畫僧。人們常道澳門受着嶺南文化的影響,而嶺南古時為百越之地,從地理環境而言,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被視為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可以說,嶺南文化的根源是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匯中原文化和外地文化的結果,因而具有很強的包容特色,同時也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且變化多端。甚至有學者認為,嶺南佛教的一大特色就是各行其道,佛門的清規戒律對南方的佛教界難以作出制約。然而,從另一角度而言,南方的佛教更貼近市民和大眾化,俗稱更入世,也易於讓世人接受。如果說兩晉南北朝時期是譯經僧,唐宋時是市井僧和流放僧,那麼明清鼎革之際,那主要就是遺民僧了。或許正是由於佛教文化源流的深遠,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嶺南佛教的特點,並且在澳門得到發展。由於開放的文化特色,澳門佛教文化在嶺南不受傳統佛教的嚴格規範,是小城多元和包容的體現,釋道兼容。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汕和尚。


禪院的祖師堂內供奉着的大汕和尚的自畫像

發佈於2022-04-14 11:53:26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