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經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在功德林的一座木櫃內藏着的貝葉經,一直靜靜地安於寺中,珍而重之地保存着,誠為鎮寺之寶。目前所見共有 8 捆,約兩千多片,每捆外用布包裹,內以繩穿過葉面上的孔,並用木夾板為封面及封底作固定及保護作用,避免散亂且利於攜帶,此裝訂形式為梵筴(夾)裝,外側兩面均塗上金漆,全套保存良好。據初步了解,此套貝葉經以緬甸文刻寫,至於年代及具體內容則有待進一步研究。相信此為以往在辦佛教學社的法師或居士從海外帶回來,已珍藏於寺中多年,見證着功德林寺廟的發展。貝葉經發源於印度,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紙張出現以前,古印度人採集貝多羅樹(梵文 Pattra,也即是棕櫚樹)的葉子,通過採葉、水煮、晾乾、磨光、裁割、 收藏貝葉經的櫃子燙孔、用堅硬鐵筆在葉上刻寫、上色及裝訂等步驟而形成一套經書。多為印度的古典語言泰米爾語和梵文,內容涵蓋醫學、農業、科技等不同知識領域的題材。佛教徒們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記錄各種活動並刻上佛教經文,因而出現了貝葉經之名。由於貝葉比較耐磨和輕     便,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故當時成為一種甚為流


收藏貝葉經的櫃子

行的文獻載體。在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在中國同樣已相當稀少。據說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從印度帶回來 657 卷貝葉經,在長安翻譯佛經,這些貝葉經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目前,流傳在中國的貝葉經少之又少,在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處存有少量版本,因而貝葉經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東南亞各國,除了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印尼等國家仍擁有用巴厘文、緬甸文、泰文等拼寫的貝葉經。另外,在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厘文本和傣文本,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

記載等。

  文獻作為歷史的載體,其存在往往與當地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據鄭子健的記載,觀本法師辦妥功德林事務後,曾遊歷南洋群島,並且參禮緬甸大金塔,更曾留居曼德里時達半年之多,回來後活躍於港澳之間,繼續弘法之路。這些珍貴的貝葉經是否由觀本法師從緬甸大金塔帶回,或需留待後人繼續探討。

發佈於2022-04-16 18:00:18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