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足跡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福地能聚人。數百年來,除了大汕和尚外,在觀音堂出現的高僧實在不少,較著名的還有循智和尚、暢瀾和尚、天然和尚、跡刪和尚、秉機和尚、默潭和尚、慧因和尚、機修和尚等。也許受着大汕和尚開放和喜愛文學的思想影響,這裡也留下過不少文化僧人的足跡。例如,跡刪和尚(1577-1662 年),釋光鷲,後改成鷲,也是明末志士,清初高僧,當時因不願順應清朝的科舉,誓死不赴應試,遁往鼎湖削髮為僧。他平生工詩能文,尤擅草書。1637 年到澳門後寓居觀音堂,有指他在此進行反清活動。而觀音堂成為了他避世和抒發情懷的園地,他在此賦詩,例如《寄東林諸子》:但得安居便死心,寫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嬰母初來學鳺音。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祇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身縰今吟。


“大汕宗風”牌坊

  他創作的此詩在澳門廣為吟誦和引用,反映着當時中西並存的社會狀況和背景。事實上,跡刪和尚是一位有識之士,著作無數,遺著有《僧鐸》、《咸陟堂文集》17 卷、《咸陟堂詩集》25 卷、《御製周顛仙人傳》、《楞嚴經直說》10 卷、《註莊子內篇》、《漁樵問答》、《第三代繼席弘化石門和尚年譜》、《紀夢編年》、《道德經直說》2 卷、《重申祖訓約》、《金剛經直說》、《鹿湖近草》4 卷、《鼎湖山志》8 卷、《鼎湖山慶雲寺清規》等等,內容涉及哲學、詩詞歌賦、國學等,在各地流傳。1698 年他離開澳門普濟禪院,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出掌鼎湖山慶雲寺住持,6 年之後自願退院,晚年又曾住持番禺大通寺。成鷲梵行精嚴,工詩善畫,被譽為“詩僧中之第一”。禪院在歷史上成為文化僧侶的交流地。例如被稱為嶺南三大家之一,有“廣東徐霞客”之稱的屈大均(1630-1696 年,字介子,號翁山、萊圃),曾經是大汕和尚的好友。大約在 1662 年,屈大均出家為僧,法名釋今種,遊歷澳門普濟禪院。《澳門紀略》中記載了他的《澳門詩》:

南北雙環內,諸蕃盡住樓。

蕃薇蠻婦手,茉莉漢人頭。

香火歸天主,錢刀在女流。

築城形勢固,全粵有餘懮。

  後來屈大均還俗。1669 年為廣州城內西橫街獅子林“賣畫觀音”的大汕和尚的護法。大約在 1692至 1694 年間,兩人齟齬乃至絕交。當中原因,仍待探索。除此之外,由於禪院一直與廣州長壽寺和海幢寺等關係密切,因此,寺院之間的僧人來往甚密。上述已提過一些祖師之名,而其中有一位名為默潭。他並非禪院的住持,曾在廣州海幢寺當過很短期的方丈,也常住於觀音堂。普濟禪院的確曾經非常熱鬧,也引起社會關注,甚至吸引了外國人的眼球。早在1866 年,一位法國人,盧德維哥.德.波瓦伯爵(LeComte de Ludovico de Beauvoir),與路易.菲利浦(Louis-Phillippe)國王之孫、鍾韋勒王子(Prince deJoinville)的兒子龐蒂埃弗公爵(Duque de Penthieve)開展環球之旅,其中包括港澳兩地,於 1867 年 2 月11 日至 14 日來澳。他們利用那幾天匆匆在南灣、賈梅士洞、望廈村、議事亭、炮台、教堂等地遊覽。回國後,於 1875 年出版的遊記中,便出現了《望廈的僧侶》的插圖和介紹。書中記載“望廈大廟庭院中的僧侶”,相信所指的是觀音堂的僧人了。  

發佈於2022-04-18 12:46:59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