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可見於多元共存的宗教文化,這座小城擁有廟宇四十多處,佛、道、民間俗神各式俱備。澳門無量壽功德林,不少居民都對其感到神秘。事實上,佛教文化在澳門影響深遠,功德林也有着無可比擬的歷史。2016 年 5 月澳門功德林寺院藏經閣中的文獻遺產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珍貴的文獻史料及其背後的歷史,以及它的社會意義已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和關注。
走在三巴仔街寧靜的街上,經過宏偉壯觀的聖若瑟聖堂大門,與其相對的是一片黃色泥牆的古樸建築,即素來低調的佛教寺院 —無量壽功德林。推開帶點神秘的寺門,院內清幽寧靜、梵音縈迴,教人神往。寺內深遠廣闊,樹蔭下的香爐香煙裊裊;藏經閣㮕,佛教經典、哲學古籍、大德名流親筆信函,及珍貴的貝葉經赫然在藏;殿中,身穿淺灰色長袍的女尼,素淡樸實,虔誠專注⋯⋯
功德林的外表並不張揚,匆匆而過的行人與其往往只是擦肩而過。然而重尋往事可知,這座寺院有着深厚的底蘊。功德林始建於民國初年,敬奉淨土宗,也修禪宗,是澳門少有的正信佛教寺院。雖然建寺不足百年,但功德林亦有着特殊的歷史意義。當年仍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在澳門這塊狹小的土地上,寺院得到社會賢達、佛學大師的熱心捐獻及參與籌建,創設之目的就是為女信眾提供佛教修道之場地。因而,本寺成為港澳地區首家女子佛教學院,也是中國近現代推動女眾佛學教育的園地,在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的歷史進程具中有深遠影響。由於辦學,寺中藏經閣擁有豐富的文獻史料,正好反映了澳門在民國初年到二戰期間所擔當的社會角色,充分體現了澳門的進步、開放及包容。
除此之外,這座小小的寺院,亦曾是有識之士活動的平台,留下過許多佛學大師、文化名人、社會賢達的足跡。如功德林創設的關鍵人物 —與梁啟超一道“公車上書”,自身亦有着極不平凡經歷的張壽波(觀本法師),如著名的竺摩大師、冶開和尚、朝林大師、虛雲老和尚,再如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及其家族⋯⋯他們都是對澳門,乃至對推動社會進步、文化教育發展等方面做出貢獻的重要人物。可以說,功德林這座深藏於百姓家且在外觀上不起眼的寺院,烙下了澳門一個時代的印記,此中往事足以令人久久回味。
距離我們不太遙遠的一百多年前,正值中國數千年帝制被推翻,社會發生劇烈變化,西方列強東來帶來的衝擊影響着人們的思想。進入民國,客觀上成為中國近代進步的變革時代。這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誠然,由於女性在創造財富和受教育方面的機會一直得不到與男性均等的待遇,實際地位很難提升,但至清末時摧殘女性的纏足現象已漸漸被廢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也漸漸被社會質疑。民國初年,還一度興起了女權運動。正是這個時代背景,造就了澳門功德林這樣一家港澳地區首家女子佛教學院的誕生。學院成立後,也為一批有識之士、社會賢達開拓了一個施展理念的平台,成為一個時代的寫照。關於功德林的歷史,我們或需先從其前身 —張家的念佛道場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