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可以肯定,澳門功德林的創設與觀本法師的籌劃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他是至為關鍵之人。而欲了解功德林的歷史,則不得不首先知曉其創設的關鍵人物觀本的歷史。
無論是創建紀事木碑錄文中的相關記錄,還是功德林保存的法師遺物中不斷挖掘出的珍貴史料,均說明觀本法師從創設家族念佛道場,到推動女眾佛教學院的成立都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一直以來,憂國憂民的觀本法師的生平都為學者所關注。除鄭子健在《觀本法師事略》載《圓音月刊》第 5、6 期(1947 年)等文章中對觀本法師生平作出評述外,還有徐金龍的《在澳弘法的粵籍高僧觀本法師》、華方田的《澳門佛教組織》等文章對其進行研究。可見觀本法師在佛教領域,乃至社會文化活動方面皆是具有一定影響力且備受關注的人物。
觀本法師像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年)閏四月初三日,正值動盪不安的晚清,張壽波生於香山縣南屏鄉,為家中之長子,其父名為張性田。據《曲江張氏族譜》所載,張家祖籍為韶關,與唐代唯一的嶺南書生宰相張九齡屬同宗,後家族遷珠海。張壽波 3 歲時隨着祖母到了福州,7 歲在福州啟蒙受學,禮番禺名儒胡箕疇為師,攻讀經史。其後因祖父生病,他回鄉後繼續攻讀,19 歲時補縣學生員,中了秀才。張壽波天性聰穎、舉動若成人,過目能誦,在鄉里有神童之譽。這經歷,似乎預示着他與眾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