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進步運動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光緒二十年(1894 年),時局變幻,中日甲午之戰爆發。中國海軍敗北後,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時年 26 歲的張壽波,為一熱血青年,心繫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目睹國勢如此,義憤填膺,愛國熱情溢於言表。他的家鄉珠海南屏距澳門咫尺之遙,張壽波時常站在村中的小山崗上,迎風遙望對面的澳門。他想,澳門是個近內地、通海外,中西文化共存的小城,相信在那裡可以施展抱負,推動進步運動。於是,張壽波收拾細軟,帶着理想,告別家人,與叔父張仲球、同鄉好友陳蔚秋、陳筱江一行四人來到澳門。

  澳門,因其特殊的地理及政治環境,相對開放,為有識之士追求理想提供了空間。與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一樣,張壽波亦在澳門烙下了深深的足跡,有過光輝的歲月。年輕的張壽波踏入蓮花徑來到這個寧靜的小城後,立心開展文明進步的運動。首先,他與同道中人在澳門荷蘭園 13 號創設了原生學舍,利用澳門作為平台,研習中西文字,成立戒煙會、戒婦女纏足會;更同時組織演講團、閱書報社等進步組織,積極展開各種救國救民的活動。很快,他視澳門為一個穩定和可以久居之地,經一番安頓,便接家人到澳門居住。1895 年,他又與友人創辦了原生學堂及原生書藏等組織,認真進行教學,並且創設圖書館,大量蒐集書籍,推動閱讀,提升社會文化素質。這一系列志在推動文明的活動,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參與者眾,服務事業得到很大發展。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張壽波更是赴北京聯名參加震驚中外的“公車上書”,以及隨後的“百日維新”運動。其間,張壽波一直非常關心家鄉事務,並得到鄉親的擁戴。1917 年,他被推舉為香山恭都學校校長,上任後積極整頓校務,並改組學校為鳳山商業中學校。當時吸引四方前來的學者有數百人之多。在推動教育興國的事務方面,這位有識之士,可謂不遺餘力。


 

發佈於2022-04-28 13:57:00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