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佛因緣(上)
釋常元
新加坡菩提閣&台灣廣修禪寺副住持

我的學佛因緣(上)

釋常元/口述

麗玲居士/文字


常元:學佛喔!


麗玲:恩。


常元:法鼓山通常都會稱法師啦,因為我們的習慣是師父只有一個,就是 聖嚴師父,所以我們比較不習慣聽到人家叫我們師父,都是稱「法師」。


麗玲:之前徐師兄已經有提醒我了,可是我還...。


常元:外面的居士叫法師都叫「師父」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師父」在外面的也都被稱為「聖嚴法師」。這是我們習慣的問題,跟你們沒太大關係,只是說你了解一下也很好。


麗玲:不過有的時候人的習性實在很難改,然後之前師兄已經跟我說了,記得徐師兄已經跟我說,要稱「法師」喔,不知不覺又改回來。


常元:沒關係,要問我怎麼學佛的?


麗玲:恩~學佛的因緣。


常元:要講近的還是講遠的,遠因還是近因?


麗玲:都可以。


常元:最早就是高中的時候我母親學佛,那她學佛的時候,就給我一本《地藏經》看,那自己就在上課的午休期間看《地藏經》,這也算是最初最初的因緣。看到經文有些收獲,後來也因為接觸這個《地藏經》,也有一些感應,我的感應很少,一向很少,就是學佛宗教感應很少,但是就是剛開始學佛這次有個感應,雖然那也不是促使我學佛的最大力量,但就是說它是一個開始。讓我覺得好像除了平常的這個空間人、事、物以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存在,那就是說離開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之外,還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去追尋的。是有這樣子一個的啟蒙。


常元:比較正式接觸的是在那個大二的時後,本身是念哲學,那時後要念哲學的原因,主要是我覺得這個世間的工作,想不到有那一個是我比較喜歡的。可能除了當老師以外吧!想說念哲學應該可以探討一些人生的意義,所以我就去念,那念到大二的時後,我覺得哲學它只停留在思辯上面,就是討論一些道理方面,它並沒有很重視實踐,就是說直接去做、按照這些思想去改變我們一些行為。大學裡面也看到一些教授,也是哲學的教授,可是他們的修養或者是為人,給人家的感覺不見得是有把哲學落實在他的生命當中,所以我覺得這條路似乎也不是辦法。


常元:在大二偶然的狀況之下,看到法鼓山大專禪修營的海報,就去報名。報名後在禪修營當中,感覺到人的心原來可以這麼的平靜,就是沒有負擔,就是拋棄掉外在事物之後,可以這麼沒有負擔的,就只是跟自己相處,覺得那種平靜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就又連續打了一個禪七,等於是連續打了兩個禪修營,那這個對我的影響才是最大。


常元:我也是在那個時後皈依三寶,之前沒有正式學佛,回去之後馬上就吃素了,沒有任何的調整,在營隊吃素,回去之後我就直接吃素,那從大二就開始學佛、接觸禪修,然後到大三的時候,才去參加生命自覺營短期出家,我接觸佛法的因緣大概是這樣。


麗玲:法師,高中的時候,那個年紀來講,在同學間你看《地藏經》會不會有什麼反映應?


常元:我在午休的時候看,沒有人知道我在看,所以沒影響。老實說那也只是最初的因緣,其實是很遠的因緣,那《地藏經》對我的高中生活它只是一小部分。午休的時候,睡覺睡一睡、或是還沒睡覺前看一看,看了幾十頁然後再睡一下,所以也不算是完全的投入,只是這樣的因緣,讓我覺得自己的人生除了隨波逐流外,好像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


麗玲:法師,你高中就會思考人生的意義的問題?


常元:這個國中、小時後就會了。


麗玲:在小時候就會了!那會找人討論,找親人、找師長討論嗎?


常元:不會呀!在那樣的狀況下,大部分的人是隨波逐流的,要找到人跟你討論這個東西很困難。應該是說也沒有適合的對象,可以去討論這樣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自己思考。


麗玲:高中的時候媽媽給你佛經,他也知道你有在看?


常元:他給我之後也沒有管我有沒有在看,她是後來我有一些感應跟她講,她才知道說有用。


麗玲:那時候有參加一些的佛教活動嗎?


常元:都沒有,直到大學二。高二到大二中間沒有參加什麼宗教的活動。


麗玲:活動回來就吃素,這算是行為很大的改變,那家人對這樣子的改變....?


常元:我媽媽本身就吃素,高中的時候其實我就要跟她說我想要吃素,因為《地藏經》有討論到殺生的問題。她自己本身吃素,但煮葷的給我們吃。那時候我有跟她說我要吃素,她是顧慮我發育的問題,所以沒有讓我吃素。可是大二參加禪修營之後,我一回去說我要吃素,她就沒有反對。


麗玲:父親那邊也不會?


常元:我爸爸以前都是一個禮拜回家一次,他都在在外面工作,假日的時候回來,所以主要家裡面在教的、跟我們主要生活在一起的是媽媽,所以還好,爸爸那邊都不會有意見。


麗玲:法師,你有兄弟姊妹嗎?


常元:有阿!我是最小的,有一個哥哥跟姊姊。


麗玲:這樣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對他們有沒影響。


常元:沒什麼影響吧。


麗玲:或者給你什麼意見?


常元:他們也都贊成,他們現在也學佛。


麗玲:那時候也跟你一起學佛?


常元:那時候沒有。


麗玲:所以說他們是尊重嗎?還是贊成?


常元:應該是說他們不排斥。時間久了就認同跟著這樣做,應該是這樣子。


麗玲:大學生吃素應該很少嘛,那會不會影響同儕團體的相處。


常元:大學是比較就有這樣的現象,我的作法是如果因為吃素的話,就不能夠跟同學去吃什麼鐵板燒、火鍋。如果說他們要去聚餐,我會去但是我在那邊我只吃菜,我不是吃肉。再來就是我都保持吃素,所以時間久了他們也知道要找我吃飯,就是要去吃素,否則就沒辦法跟我一起吃飯,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影響,反向的影響,我覺得這樣很有用,因為後來也有一些同學,他們也不排斥吃素。記得有一次全班一起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就是吃素。


麗玲:因為法師你吃素?


常元: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樣。


麗玲:這樣的選擇,畢竟那個時代團體還算是蠻重要的,會不會有掙扎說為了吃素,有些活動不能去參加。


常元:通常我是吃素,可是他們吃葷就好了,我不會吃。


麗玲:活動會參加,但是不會吃?


常元:對,我會自己買東西進來吃。


麗玲:好聰明喔!法師,這有人教你的嗎?


常元:有,要變通阿!還有大二之後,我也沒參加社團,所以都是跑我們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之後就常常往寺廟裡面跑,參加青年活動,因為那邊青年是學佛的,所以也還好,他們大部分也都吃素。


麗玲:那法師到什麼時候有出家的念頭?


常元:大專禪修營的時候還沒有,不過那是一個遠因,那時候我覺得要是能過這樣的生活是很好的,也沒想過要出家,只是在禪修過程中,如果心能夠一直保持這樣,或是能夠在這樣的清淨的生活當中,我會覺得說很好,那是一個比較最初的想法。後來持續接觸這個團體,大三參加第一屆的生命自覺營,就是短期出家14天,大概是參加完這個活動之後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麗玲:認真考慮的時候,有跟家裡的人商量嗎?


常元:商量倒是沒有,他們知道我學佛後有一些改變,跟人相處或是行為有比較正面的方向,因為以前在家裡的時候,性格跟脾氣不是那麼好,轉變之後他們都覺得佛法是很有用的。那對我自己很有用、對他們也很有用,尤其是兄弟姐妹間的相處,或者是跟父母的態度,都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倒是他們主動問我會不會想要出家,我就說還在考慮,他們也沒有說不好,而是告訴我為自己做決定了,要自己負責。


麗玲:兄弟姐妹還是父母跟你說的?


常元:父母。


麗玲:大概什麼時候確定要出家?


常元:大三左右,因為還有大四一年、當兵一年四個月,總共三年的日子,所以這過程中,也是給自己一個期許,如果學業跟當兵都順利完成,心願還是沒有改變的話,那應該會去出家了,如果當中被很多事情轉念的話,那就是沒有這個因緣。


麗玲:三年的時間,家人有試著要影響你嗎?


常元:沒有。只有外婆,因為我的狀況是從母姓,我媽媽姓「郭」,我也姓「郭」,然後其實爸爸姓「林」。所以從小到大我外婆特別疼我,她希望我繼承外公那邊的姓氏跟祖先的那些事情、還有房子什麼的,把我當成傳遞外公的香火,主要是她反對,其他的人都沒有任何的反對。


麗玲:什麼時候讓她知道你確定要出家?


常元:母親偶爾會透露一些訊息讓她知道,但不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不是很明確的訊息,變成說她有想到,可是她沒有覺得好像一定會去,但心裡面已經有聽到這樣的想法,其實那衝擊就不會那麼大。加上以前有交女朋友,所以她認為應該是都不會有什麼狀況。


麗玲:媽媽知道你有傳遞香火的使命這樣子。


常元:媽媽學佛,他知道出家是很好的路,不認為一定要傳宗接代。


麗玲:後來怎麼讓外婆知道你要出家,出家時她知道嗎?


常元:外婆會對媽媽抱怨,可是不敢在我面前跟講這件事情,在我面前的時候都是很溫和,跟我媽媽就會一直罵說為什麼沒有去阻止或什麼的。後來我也直接跟外婆講說我要去考僧伽大學,就是要出家,結果她當下也沒有很強烈,只有說希望我可以不要去出家這樣,在我面前她不會很強烈。


麗玲:只會對媽媽這邊?


常元:對!


麗玲:那媽媽不會有壓力?


常元:不會。她只會跟我講外婆那邊又在念了。因為媽媽的觀念很正確,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改變。


麗玲:法師退伍之後就去念僧伽大學?


常元:這跟父母的教育有關係,父母的教育就是要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可以,他們不會管你做什麼決定,所以我們家裡的人唸書都沒有壓力,我以前我文科部份比較強,理工科比較差,那種數學、物理、化學考的很低,可是爸媽都不會怎麼樣。只會問說:「怎麼考這樣子?」我就說:「沒興趣或是不會。」他們蠻開放的,所以有一些同學很怕回家給父母簽考卷或聯絡簿,因為考的很差,但我沒有這個問題,我考「零」分也給我媽媽簽,所以父母的教育是這樣子。


麗玲:聽起來好有福報,以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來講。


常元:所以從小到大除了我要求自己要去補習外,他們從來不會叫我去補習。


麗玲:法師出家的時候,聽起來反對的只有外婆,是出家之後才讓外婆知道嗎?


常元:沒有,過程中就知道了,上山念僧伽大學第一年那不是出家,第一年就是適應生活,就是受八戒的行者,他們也會上來看我就這樣子。所以這過程她知道,剃度那天她也有來,都沒有問題。


麗玲:法師在這出家過程,有沒有讓你很不捨的事?


常元:覺得我自己是一個比較絕情的人,絕情就是說對於感情的部分,還蠻容易放得下親情、感情、友情、愛情這方面,但是還是會關心他們,會保持聯絡,但我不會牽掛。因為我知道在做什麼,我知道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路,所以比較不會放不下,也沒有什麼擔心的。反而是在家的時候有很多放不下跟擔心,那決定出家之後倒是沒有什麼放不下跟擔心的事情。


麗玲:所以法師~你剛說的部份是哪個「絕」?「覺」有情的「覺」?


常元:斷絕俗情。


麗玲:聽起來還蠻像「覺」有情的「覺」。


常元:不是,斷絕的「絕」。學佛之後在感情的牽扯當中,必較容易當機立斷,學佛之前不是這樣,學佛之前是優柔寡斷的。學佛之後覺得人格有些變化,對事情的處理或是做決定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以前沒辦法,以前看星座我是雙魚座的,現在看不出我是雙魚座的個性。學佛調整我們人比較不足的部份,就是說人格比較有缺點、或不足的地方會自然的調整過來。


麗玲:法師在掌握因緣與遠離因緣的部份,知道怎麼去拿捏?


常元: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到現在也覺得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事情,如果說有放不下唯一的就是覺得應該要接引我家裡的人,全部都要學佛,大概只有這個放不下。學佛修行很好,可是家裡的人不能走這條路修行的話,唯一讓我覺得很可惜。那我媽媽已經學佛了,我姐姐在我大三,參加生命自覺營的時候也開始學佛。後來就剩哥哥跟爸爸,哥哥就是我來出家之後他也學佛,爸爸到最近一、兩年也學佛,所以現在也沒有什麼罣礙,因為家裡全部的人都學佛,他們也都打過禪七,姐姐也參加過生命自覺營,我哥也打過好幾次禪七,爸也在禪堂當過義工也護七,媽媽現在在這邊住,每半個月就在這邊住,所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麗玲:法師你所期待的學佛是有深入經藏跟....?


常元:要深入一點,不是說皈依三寶回去就沒事了。


麗玲:很多都只是皈依三寶。


常元:那樣的學佛沒有太大的用處,只是掛一個佛教徒的名字,根本不知道修行是什麼。


麗玲:法師一路走來,是怎麼的力量是你在這條路不退轉的原因。


常元:不去想退不退轉這件事情,因為去想退不退轉,代表會想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我不要怎麼樣。出家這條路上,有些人就會去想自己的前途,譬如出了家未來我有什麼遠大的目標,我要完成什麼,其實這種事最危險的。自己來出家有什麼理想抱負在心裡面,這種是危險,最容易退心的。不容易退心的人他不會去想到退不退轉,他只是安住在這個團體裡面,盡心盡力做什麼,而不是想自己要做什麼,這團體能不能給我什麼,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待不久,出家後我唯一的原則就是這個團體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常元:能夠奉獻的就奉獻,但沒有想到這個團體能給我什麼。相信只要抱持有這樣觀念的人,至少在出家這條路上是不會退轉,如果是只想到自己、這個團體要栽培我或者我要去閉關,想去幹嘛想東想西的都會跑掉。


麗玲:僧團裡面的和合過程中,有沒有比較辛苦要去調適的部份?


常元:在僧大的時後有調整過,頭一、兩年念僧大的時候,因習氣的觀係會比較衝。看到比較不順眼的事情,會講出來引起旁邊的人起煩惱。對出家這路來說,使得人家對我的看法也會有障礙,我們出家是要審核的,要不要去受三壇大戒也要審核,就是審核這個人的身心狀況穩不穩定。


常元:一、二年級時心中沒有惡意,只是比較打抱不平,看到事情覺得不順眼或是不理想,我會馬上反應,反應的時候態度比較激烈,所以給自己吃了很多虧,所以一、二年級在調這個很多,第三年級的時後就調過來,比較不會這樣子。在僧團和合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讓身邊的人感到不安,就容易讓氣氛不和諧,在調這部分的過程中,有很大的關鍵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在時機還不成熟、身分也還不是這麼有用、有效力的時候,就應該要練習「反觀內心」,而不要去一直試著想去改變外在的事物。


常元:那時剛出家,講話有道理也不見得會被接受,就是練習往內觀,並從別人的角度看這件事情,也許不一定非這樣不可,就是這樣去練習大概到三年級的時候才調整過來。


麗玲:從自覺中去調?


常元:當然,還有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很坦直,所以會得罪人。所以我練習去問別人對我的想法,我也請他們放心直接講,但是一般人都會顧忌,就是說心房會沒辦法卸下,那我的心房可以卸下,可以直接談,想談什麼都可以。可是有人反而有所顧忌,我就知道這是一般大家都會有的狀況,有些話說出來對我而言覺得無妨,可是其他人會覺得講出來會傷害到彼此,所以後來我也學一些人情世故,讓自己在世間法或出世法這兩方面圓融熟悉。入世的方法善巧自己較弱, 因為沒有出過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出過社會才來出家,所以跟人的相處不是那麼的直接,都很婉轉。這部分我後來也去調整,才發現面對社會大眾或是一般的狀況,還是要會世俗的那一套,不然好像沒有辦法很好的相處。


麗玲:出家之後,跟家人間的關係有沒有很大的轉變?


常元:跟家人的關係就是亦師亦友,好像可以給予他們一些佛法,同時也是像朋友一樣,所以大家的凝聚力、家庭的氣氛都變得很好。都還是親人但他們當成跟護法信眾一樣,一樣去關心,沒有特別去關心。對於他們而言,還是會認為我是他們的家人,他們也會去練習放下對親人的執著。


麗玲:聽起來法師是把親人的因緣轉成法緣了?


常元:對對對。


麗玲:外婆那邊呢?


常元:外婆後來也覺得這條路很好,她本身是基督徒,但也不算很虔誠,就是習慣這個宗教,好像我們很多人皈依三寶,但是並沒有真正學佛一樣掛個名。她來看我們居住的環境、生活、食衣住行,也覺得不錯,至少不用擔心我的生活問題。她覺得現在出家人對社會大眾來講,普遍會比較恭敬,不像以前的人出家是被唾棄的,時代有改變,她也覺得很好,只是心裡還是會掛記傳宗接代的事情,不然的話她也覺得出家這條路其實不錯。


麗玲:這個轉變是來自於她有來做了解?


常元:對!


麗玲:香火部分有去找人替代?


常元:不可能呀!就沒有了。


麗玲:你媽媽不是還有其它姊妹?


常元:不會再這樣子做了。我一出生就姓郭了,是小時候就做決定了,那後來還要這樣找是沒有意義的,放下就好了。後來他們也知道那不是非得做的事情。


麗玲:還是有很多法師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的一個方式可以讓家人可以接受?


常元:給家人的觀念很重要,改變他們對傳宗接代的看法,從現在的這種社會型態,種種的壓力來講,可以告訴他們結婚生子不一定是一件那麼幸福的事。從傳宗接代的角度來講,能夠引導就引導,不能引導就讓時間來自然的去消褪。我發現再過個五年、十年,老一輩的人漸漸走了,在這一輩的年輕人身上,並不是很重視這件事情,這樣的觀念自然就會消。不然沒有辦法,那是他們一輩子的觀念,除非有很深厚的善根,聽得懂你在講什麼,不然這樣的觀念就是伴著他到死亡。新一代的人他們沒有這樣的觀念,自然自然的這個觀念就不存在。總言之,時代的問題有時就要交給時間去解決。


發佈於2022-07-10 20:23:43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