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古村
戒晟法師
認證法師

  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不太了解,昔日澳門由多條古村落組成,觀音堂所處的望廈村為其中之一。該村在今天美副將大馬路、蓮峰廟一帶,離關閘不遠。說到望廈村,早年為澳門的大村落,澳門多幅古地圖中都可找尋望廈村的位置。《澳門紀略》中的地圖也可見。而根據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村落最興盛時有街巷 130 多條,村口還有一道閘門,而閘門上用草書刻寫“望廈”二字。至於望廈村何時建立,則未能考證。


趙氏族譜

  然而,昔日有一俗諺云“未有望廈村,先有何家祠”,祠堂位置約在今天的美副將大馬路中,還有沈氏宗祠,以及趙、許、黃等姓祠堂。自從閩藉人士大量移居此間後,人口便不斷增加,其中以何氏宗祠最大最久。當時望廈村中人以耕作為生,開鑿水井為飲用。村屋多屬矮屋低簷,村外種植竹、樹為屏障。自從閩潮人士移居此間後,開枝散葉,遂各建宗祠,在此建立自己的族群,村莊亦漸漸繁榮。村內住有村民約有 500 餘家,如前所述,主要有趙、何、沈、黃、許諸姓。誠然,隨着社會發展,村落已被城市取代,街巷與水井也已成為歷史古蹟,供歷史愛好者探索和想像。如果大家經過觀音堂,也可看見旁邊的望廈坊眾互助會(康真君廟)門前,還有一口已被水泥封了的古井。而現時羅神父街通往美副將大馬路間,仍可找到種種昔日村落中街巷的印記,不時能看到矮屋和老街名偶爾存在,如布巷、田螺里、通衢里、草蓆巷、草蜢巷、養樂圍蛤巷、牧羊巷等等,依稀感受到鄉村的味道和氣息,想像當年村落的模樣。


《澳門紀略》中地圖上的望廈村和觀音堂(約十八世紀中)

發佈於2022-04-08 13:39:30
評論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