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阿贊耀禪修開示及問答:用慈心培育快樂 (完)
5.同修提問:剛才同修問心念住,我們要觀察八對心,第一個就是貪心知道是貪心;嗔心知道是嗔心;痴心知道是痴心。我想問如果我們貪心或者是嗔心,其實很多時候會表現在感受那裡。我們如何理解哪個是受哪個是心?
阿贊耀答:心就是受的源頭,心就是剛剛第一下心動,那個是心。之後的感受就是由這個心動所帶起的果,就是感受、情緒。情緒就不是心,那個是感受、是被覺知的對象。但是初起的那一下、發動的那一下,即是「起心動念」的起心,那個就是心。所以它是動一下就過、動一下就過。
同修:這個心動,我記得耀師父說過,譬如有一些同修可能他比較敏銳,他可以直接看心,即他會看到、他能夠感受到這種心動的情況。但是那個心,正如剛才說的,我們是無形無相,那個心動會不會都是一種感受呢?
阿贊耀:我們的心動其實是不斷持續的,不是只是那一下,之後就不動。除非你真是定力很高,或者是阿羅漢的境界。正常情況我們的心是不斷地動,心隨境轉。而這個不斷持續的心動,它其實有另一個名字去形容它,就是我們的心態。我們中文所說的心態,就是你的心的態度。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那個境,貪嗔痴就在這裡。所以我剛才說培養慈心,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慈的心態、慈悲喜捨的心態。它就是一種微笑的態度,這種就是慈心。但是我們平時,你有沒有看過,我們平時心是否微笑?如果不是微笑,那它是什麼表情呢?我們用表情可以很直觀地去感受自己的心情,即你的心的態度。其實我們有一個default(預設)的心情態度,是心的那個表情。你要留意這件事。
同修:我還想問一件事,當我們知道這個是受的時候,我們可以當它是一個對境去看。其實這個如果我分不清,我就當它是對境去看,反而對修行會有好處,會不會是這樣呢?
阿贊耀: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著看那個受,往往很容易就會忽略自己的心。忽略自己的心就會變成怎樣呢?你只是緊盯著那個受,但是你忽略了自己用什麼態度去緊盯。用你的嗔心去盯,這個就會帶來一個嗔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懂得看心的話,就不知不覺就在做這些貪嗔痴的業而不知,所以就會有一種帶著打壓的那種緊盯。他看受可以看得很敏銳的,但是他就不知道自己是用一個錯誤的心去看、一個錯誤的態度。如果你修慈心,它就會幫你觀心。你時刻回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現在是否微笑,你是否微笑去面對這個世界,內外的世界都是一樣。你經常去檢查這個狀態,你就知道原來我現在的心是很緊的,或者我現在的心是冷漠,我現在的心是僵硬、是懨悶。你去看心的表情,就是觀心了。